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
本文关键词: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活动是立足于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它起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人的产生和生存与自然脱离不了关系,这造就了人与自然天生的亲近性;其次,中国古代哲学、文学都将“自然”作为重要的描述对象。“自然”在自然审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先秦时期,“自然”在哲学家眼中作为形而上的概念,作为抽象规律,文人认识到自然之美也只是将其作为中国品德的比附;两汉时期,“自然”开始脱离抽象概念与比附功用,成为客观实在之物;魏晋时期,“自然”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从“自然”与“自然审美”发展来看,汉代是自然审美活动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自然”以其自身面貌与特质呈现于人们面前;而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思维的转变也为自然审美活动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主要探求汉代黄老思想中的自然审美意识及其对魏晋自然审美活动的影响。本论文首先理清汉代黄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其次从黄老学经典之作入手,探求黄老思想中的自然观念与自然审美意识,并将其与魏晋时期自然审美主客体及审美活动过程相联系,论证其中介作用;最后结合汉代文艺作品——汉赋与汉画像石,探究其中所体现出的黄老自然审美意识,以凸显黄老自然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关键词】:黄老学 自然观 自然审美 名理说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1
- 第一章 黄老自然观及自然审美活动11-24
- 第一节 黄老之学11-14
- 一、秦朝灭亡对汉初统治者的启示12
- 二、汉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12-13
- 三、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13-14
- 第二节 黄老学的自然观念14-19
- 一、立足于“道”的自然观14-15
- 二、天、地、人一体的自然观15-17
- 三、不可避免的虚幻自然观17-19
- 第三节 黄老自然观念的审美意义19-24
- 一、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客体19-20
- 二、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主体20-22
- 三、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活动22-24
- 第二章 黄老名理思维与自然审美意识24-33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名辩思潮24-27
- 一、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名”“实”24
- 二、先秦名实之辩24-27
- 第二节 黄老思想中的名理思维27-31
- 第三节 黄老名理思维对自然审美思维的影响31-33
- 第三章 《淮南子》中的自然审美意识33-48
- 第一节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33-37
- 一、《吕氏春秋》对汉代思想的影响33-34
- 二、《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相似之处34-37
- 第二节 《淮南子》中的自然审美意识37-48
- 一、审美前提——道之化生37-39
- 二、审美对象——自然万物39-41
- 三、审美主体——人41-48
- 第四章 汉赋中的自然审美意识48-56
- 第一节 宽阔心胸、缜密思维48-49
- 第二节 自然之美49-53
- 第三节 神仙生活53-56
- 第五章 汉画像石中的自然审美意识56-66
- 第一节、绣像的汉代史——汉画像石56-58
- 一、汉画像石的定义56
- 二、汉画像石的研究意义56-57
- 三、汉画像石的研究方法57-58
- 第二节、异次元空间——汉画像石墓58-60
- 一、完整的汉画像石研究对象58
- 二、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58-59
- 三、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59-60
- 第三节、汉画像石墓的解读60-66
- 一、解读汉画像石墓的墓制结构60-62
- 二、解读沂南汉墓中画像石的内容62-66
- 结语:黄老之学的影响66-71
- 一、黄老学对道教的影响66-68
- 1、黄老思想与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66-67
- 2、“黄老道”直接影响道教形成67-68
- 二、黄老学对玄学的影响68-71
- 1、调和的态度68-69
- 2、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69-70
- 3、与自然一体的超脱自由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7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东英;袁丹丹;;试论《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芳;羽调和徵调对恐惧和悲伤情绪减缓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