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网络表情包文化的视觉表达和情感诉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04:32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兴起,表情包文化应运而生。因其具有表达聊天双方情感的直观性的功能,成为网络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论文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视觉要素在表情包设计时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依据,探索受众在使用表情包时所获得的需求体验,利用总结的视觉要素和受众诉求,将视觉要素与受众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更符合心理需求的表情包。首先,本论文从表情包的概念、表情包的发展历程进行说明,依据视觉心理学,举例阐述视觉心理中运动、色彩、造型以及光线几大要素在表情包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呈现的效果。其次,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大学生定位为目标人群,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以调查受访者的喜好和在实际使用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所能获得的心理满足为主,分析受众在使用表情包时伴随着的情感诉求。最后,将视觉心理要素分析的结果和目标人群的诉求结合起来,提取设计所需的要素以指导后期创作。近年来虽然表情包的研究角度是很多样的,但多停留理论上,本论文将理论实践结合,创新设计,不仅丰富了表情包相关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后续表情包的研究制作提供了一些指导和思路。 

【文章来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网络表情包文化的视觉表达和情感诉求研究


表情的发展历史

表情


第 2 章 表情包概述验认知对造型形态的影响的对信息的了解大多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解性受知识背景、自身经验和有关同类物体信息记忆的影响是人类主要的感觉来源。从图 2-2 可以看出,可以发现排名前爱系表情包占八成。可爱型在表情包主体设计上会通过调整结调的部分,为了使造型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设计时往往会,缩小身子,胳臂和腿部也会以躯体长度为参考,相应地缩短,小巧的口鼻、大而圆的眼睛配以脸颊的红晕,各种特征和比例们普遍认为孩童具有娇小可爱、纯真无邪等特点,而这些表情我们对于可爱的经验认知。如图 2-3 所示,举例的三种可爱型化的特点,多以弧线勾勒,通过强调巨大的头部和圆润的身体成比例的身体,有种不协调的萌感,让人感觉温和柔软,诙谐

表情


润小巧的口鼻、大而圆的眼睛配以脸颊的红晕,各种特征和比例都人们普遍认为孩童具有娇小可爱、纯真无邪等特点,而这些表情包了我们对于可爱的经验认知。如图 2-3 所示,举例的三种可爱型表人化的特点,多以弧线勾勒,通过强调巨大的头部和圆润的身体,不成比例的身体,有种不协调的萌感,让人感觉温和柔软,诙谐童图 2-2 微信表情包热门排行前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中的符号互动分析[J]. 曾红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7)
[2]emoji表情符号在互联网人际传播中的作用[J]. 张皓然.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4)
[3]网络表情包的传播价值及问题应对[J]. 宫瑱.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7(08)
[4]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的“表情包文化”探究[J]. 文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17(24)
[5]回归、弥散、颠覆、建构:表情包文化解析[J]. 钟靖.  新媒体与社会. 2017(03)
[6]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原因分析——以Emoji网络表情符号为例[J]. 刘璐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3)
[7]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 刘汉波.  云南社会科学. 2017(01)
[8]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J]. 伍静.  出版广角. 2016(15)
[9]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变机理研究——以Facebook表情包大战为例[J]. 黄宇欣.  法制与社会. 2016(24)
[10]社交媒体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表情包大战事件”为例[J]. 王中加.  传播与版权. 2016(08)

硕士论文
[1]解析Emoji图形视觉语言[D]. 屈乐.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图文结合类表情包的语言学研究[D]. 丁丽凤.湘潭大学 2017
[3]帝吧出征中的表情包传播研究[D]. 王鑫蕾.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4]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D]. 张鑫.吉林大学 2017
[5]微信表情符号使用行为对人际传播亲密度影响研究[D]. 方婵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6]网络互动语境下表情包的视觉符号与情感建构分析[D]. 邝野.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7]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表情包研究[D]. 王薇.暨南大学 2017
[8]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微信表情符号的发展研究[D]. 郝芙慧.山西大学 2016
[9]移动社交网络中“自我”的图像化传播研究[D]. 任树江.山东大学 2016
[10]连结性行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化表达与动员[D]. 苑明.南京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79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79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