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与经验

发布时间:2017-04-28 19:07

  本文关键词:审美与经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杜威以“经验”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美学理论,批判了传统二元论基础上的形而上学,具有深刻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经验出发,围绕其审美观与艺术观,发掘其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并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其人文理想性特征,找寻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超越性。 本文试图呈现一种逐次延展的光圈景象: 第一步,寻求杜威经验主义美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从实用主义、一元论和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基石出发,为杜威美学思想画下一个中心点——“经验”,并考察了经验的哲学史变迁和杜威对经验的改造,并指出杜威如何超越传统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论争,这是杜威美学思想研究的起点。 第二步,从哲学进入美学,考察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文章将其审美观和艺术观分作两个部分进行论述,以避免传统研究中的混淆局面,同时又以经验为一以贯之的深层脉络来串联起这两个核心范畴。审美源自经验,经验又可具有审美性质;艺术也源自经验,经验的保存与交流又依赖于艺术创作 第三步,本文选取审美救赎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两大现代美学景观,分别论述其产生背景、理论实质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并将其与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比较,一方面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确立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定位并发掘其蕴含的理论价值。 第四步,追寻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人文理想性特质,从个体生存本体论—艺术社会学—艺术与文明这三层构造中我们发现,杜威以经验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刻的人文理想性特征,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人文关怀,审美与艺术要复归到个体、社会和人类文明之中,并成为一种带有本体色彩的部分。于此,我们不仅看到了杜威经验主义美学对传统审美独立与艺术自律的批判与颠覆,还看到了其宏大的文化意义和超越性指向,并最终理解到美学何以能整合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基于杜威与马克思在美学领域表现出的诸多相似性,本文选取了“经验”与“实践”来进行比较,以见出杜威与马克思的异同,并最终客观地分析杜威美学思想之人文理想特质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本文从结构上表现为一个中心点,三个延展开来的圈逐次环绕的整体格局。由哲学基础到核心范畴,由现代定位到人文理想特质,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内涵与意义逐层得到展示。前两章组成一个部分,是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要认识和了解杜威经验主义美学,必须认识其哲学基础和核心范畴;后两章组成另一个部分,将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置于更大的现代语境和人类生活实践背景中进行考察,这是对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延伸解读,也是本文的主要阐述内容。
【关键词】:杜威 经验 审美 艺术 人文理想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10-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三、拟解决问题15-16
  • 第一章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16-26
  • 第一节 三大哲学基石16-21
  • 一、实用主义哲学16-18
  • 二、一元论18-19
  • 三、生物进化论19-21
  • 第二节 经验的历史与改造21-26
  • 一、经验的历史论争21-22
  • 二、经验的改造:超越与融合22-26
  • 第二章 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审美与艺术26-40
  • 第一节 审美26-33
  • 一、经验与审美26-29
  • 二、"一个经验"29-31
  • 三、审美经验31-33
  • 第二节 艺术33-40
  • 一、经验与艺术33-36
  • 二、艺术的连续性36-40
  • 第三章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现代定位——救赎与世俗之间的中道40-56
  • 第一节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与审美救赎论40-49
  • 一、审美的现代分化40-42
  • 二、审美救赎与艺术非人化42-45
  • 三、另一种审美救赎45-49
  • 第二节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49-56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述评49-50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困境50-53
  • 三、另一种生活美学53-56
  • 第四章 杜威经验论美学的超越性——人文理想性及其局限56-68
  • 第一节 杜威经验论美学的超越性——人文理想性56-61
  • 一、个体生存本体论56-57
  • 二、艺术社会学57-59
  • 三、艺术与人类文明59-61
  • 第二节 杜威经验论美学人文理想性的局限——与马克思的辨异61-68
  • 一、"活的生物"与"人"62-64
  • 二、"做与受"与"劳动"64-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兴;;杜威:在苏格兰闯出一片天[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11期

2 杭小夕;;每次相遇都是一场重逢[J];男生女生(银版);2008年11期

3 南方;;“好奇”的被告[J];黄金时代(男仔女仔);2003年02期

4 陈茉;;杜威:90后男生的《妈妈日记》[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9期

5 燕连福;;批评是价值哲学的真正开端——试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J];世界哲学;2011年04期

6 刘华初;;论杜威的形而上学观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贞瑾;;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观[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8 刘华初;;论杜威对经验的改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魏建华;;克服本质主义:尼采与杜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杨智祯;;反思的哲学理由——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邹铁军;;杜威哲学观的根本改变——纪念杜威150周年诞辰[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立群;;杜威的文化哲学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来源;;“实践境遇”:绝对道德律令的域限——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杜威道德实践理论的基础性释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赵敦华;;杜威的进化发生学方法[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7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冯抗胜;;她曾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记中原女战士杜威[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9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珂;杜威:我还有一定差距[N];中国体育报;2003年

2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杜威对中国有更深切的参与思想[N];东方早报;2010年

3 记者 王洪波;华师大出版社引进38卷本《杜威全集》[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哲学系 刘放桐;杜威:曾被误解的“实用主义”者[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吴子桐;杜威与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厦门大学 陈亚军;杜威:为了理解的纪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张晓敏;杜威大胆预言一比零[N];中国体育报;2004年

8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童世骏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刘放桐;“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特约采访 储昌楼;信力建:游刃于人文理想与市场竞争之间[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杨柳新(北京大学);杜威与孔子:互镜的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3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4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幸玉芳;杜威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华;杜威“情境”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红贞;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徐红薇;杜威的工具主义科学观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源博;杜威的经验哲学[D];南京大学;2012年

9 马志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与经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3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