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救赎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9:16

  本文关键词:审美救赎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审美救赎作为美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在整个美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美学理论及艺术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这个问题讨论的最为激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当代的影响也意义深远,而且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性意义,对后来的美学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及其文化艺术实践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诸思想家面对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理性至上为原则的启蒙现代性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和人性的异化等危机问题,纷纷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透彻分析提出在日益理性化、工具化的社会通过审美(艺术)来拯救社会,拯救人生的审美救赎论思想。韦伯面对理性化的社会所造成的宗教的衰落和价值领域的变迁等问题提出审美救赎的方案,试图把艺术作为一个掌握独立价值的世界,来承担起一种世俗救赎的功能。他以审美自律性、审美的个体本位以及感性特质来为审美自身定位,反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人性造成的戕害,进而以审美来完成对世俗人生的救赎。本雅明提出,语言的“翻译”、寓言的写作方式、“震惊”代替“韵味”等的审美救赎策略来对抗工具化、片面化发展的社会,在充满悖论式的激情中来实现他的审美救赎的神话。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主义的反叛,指出现代社会造成的人的感性的缺失,思维的单一,人性的分裂等危机问题。并设法通过建立“新感性”,恢复“爱欲”,充分发挥审美的革命性,来完成他走向审美之维的救赎梦想。阿多诺以其否定性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现代艺术身上。试图通过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力量,打破同一性的思维桎梏,展示现实中的无意义性、荒谬性来达到疏通人性分裂的作用,进而从精神层面来救赎作为主体的人。 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诸理论家构建的审美救赎思想始终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生存的困境,关注人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力图解决人类在近现代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的自我救赎和人的自我成熟所面临的本体论难题,有其指引救赎现代西方社会的可行性的一面。但是,他们的这一美好设想只是他们对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所做出的一种回应,他们只是在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中寻求救赎之路,具有虚幻性、片面性,而且缺乏普适性,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在经受了现代理性主义“祛魅”之后,强调艺术与审美的救赎意义,有极大的感性层面的审美享乐主义倾向,力图用审美给人生提供一个终极答案,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中国传统修养美学汲取营养,探寻切入点,或许能为精神救赎寻求一条现实之路。中国古人在体验的世界中把握着生存的有机整体性,在生存体验中中国古人很早便形成了一套现实的养护生存的有机整体性的方法,这就是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在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中,中国古人实现了“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在人格陶养的同时,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和审美化的生存,比起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所提出的在审美体验中寻求审美救赎的思想理论,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审美救赎论 韦伯 本雅明 马尔库塞 阿多诺 中国修养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3
  • 一、 作为一个美学热点的审美救赎10-11
  • 二、 研究的现状11-12
  • 三、 本文研究的意义12-13
  • 第一章 韦伯审美救赎方案13-19
  • 第一节 现代性的危机13-14
  • 第二节 合理化及其悖论14-16
  • 第三节 艺术的自主性及其审美救赎16-19
  •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论19-38
  • 第一节 本雅明:拯救未来世界的审美救赎策略20-26
  • 一、以语言的“翻译”为中心的审美救赎观20-23
  • 二、以寓言的写作方式为主的审美救赎观23-24
  • 三、以“震惊”代替“韵味”的审美救赎观24-26
  • 第二节 走向审美之维——马尔库塞艺术救赎之路26-31
  • 一、对理性主义的反叛26-27
  • 二、恢复“爱欲”和建立“新感性”的救赎观27-29
  • 三、审美的革命性和救赎性29-31
  • 第三节 阿多诺——艺术的幻想救赎31-38
  • 一、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32-33
  • 二、“否定的辩证法”33-34
  • 三、现代艺术:绝望的审美救赎34-38
  • 第三章 西方的审美救赎论评价38-44
  • 第一节 从修养美学的维度看审美救赎论39-41
  • 第二节 从修养美学思想中寻求精神救赎的通道41-42
  • 第三节 精神的内在超越性胜过虚幻的审美救赎42-44
  • 余论44-46
  • 参考文献46-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启群;人类解放与艺术拯救─—马尔库塞审美哲学述评[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何池友;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董学文;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4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罗筠筠;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李健;翁再红;;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邹强;论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思想研究的重要性[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9 王建疆;老子的修道论美学[J];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10 罗坚;;人生的困境与艺术的救赎——尼采的艺术美学观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莉;无望的救赎——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翁再红;本雅明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救赎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6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