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7-05-01 05:11
本文关键词: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禅宗不仅仅是一门宗教,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禅宗思想里潜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从而使我们从美学的角度解读这一文化智慧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从禅宗的心性本体论、禅宗的认识方法论、意境美学范畴论三个角度来全面系统的解读禅宗思想的美学意蕴。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即心即佛”——禅宗思想的美学本体论,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禅宗心性本体论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禅宗心性本体论的立足点在“自心”,从而在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美学向审美心理的深层掘进,导致中国“写意”美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也进一步的导致审美理想向空灵境界掘进。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唐时代的审美意趣。所以,禅宗的心性本体论是中国美学偏于内向化、心灵化、偏于神韵、境界的追求的根因所在。此外,心性本体论中关于的“我心即佛”的规定赋予了禅宗思想以超越性,但禅宗的超越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它总是不离世俗生活的超越,是从关怀人自身本真生活出发的超越,这种超越是饱含人本精神的超越,具体表现在它使人的“本源主体性”得以确立,具有丰富的生命美学意蕴。 第二部分、“直指人心”——禅宗思想的美学认识论,在这里主要探讨了禅宗思想的认识方法论的特征及其美学意义,禅宗的认识论是“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顿悟”。这种认识方法呈现出整体性,非逻辑性、自悟性、无所执著性等特点,与审美思维相通,可以说就是是审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解决,禅宗“顿悟”的方式如何与审美思维相通,禅宗思维对审美思维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部分、“心”、“境”互依——意境的审美范畴论。在范畴论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对于“意境”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方法来阐释。我们认为这种阐释流于肤浅,不能全面准确的解读“意境”的内涵。因此,我们试图从禅宗的心性本体论和认识方法论两个视角对意境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在心性本体论视角中,“心”、“境”一体,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这样就在根本上用一种整体性视角来解读意境,心和境是一体的,是一个事物,而不是两者的相加。在认识论视角中,禅悟有看空差别,无所执著的特点。这可以使我们准确地了解意境的内涵,意境的内涵,既不能执著于“意”也不能执著于“境”更不是两者的相加,而是看空“意”与“境”
【关键词】:心性本体 禅悟 本源主体性 意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15
- 一、禅宗思想美学解读的可能性9-11
- 二、禅宗美学研究现状11-12
- 三、禅宗美学研究的意义12-15
- 第一章、“即心即佛”——禅宗思想的美学本体论15-30
- 一、禅宗心性本体论内涵15-18
- (一) “心”、“自心”、“本心”16-17
- (二) “心”与“性”17
- (三) “众生即佛”17-18
- 二、禅宗心性本体论的美学价值18-30
- (一) 审美心理的深层掘进—写意美学的逐渐形成18-22
- (二) 超越性的审美体验—空灵境界的美学追求22-25
- (三) 生命美学的建构—追求超越的人本精神25-30
- 第二章、“直指人心”—禅宗思想的美学认识论30-39
- 一、“悟”的内涵30-31
- 二、“悟”的特征与美学意义31-39
- (一) 禅悟的整体性特征与审美思维31-33
- (二) 禅悟的非逻辑性与审美直观33-36
- (三) “性本自悟”与美的创造性36-37
- (四) “无念之悟”与审美“静照”37-39
- 第三章、“心”、“境”互依—意境的审美范畴论39-55
- 一、历史上意境内涵的解读与缺失39-40
- 二、禅宗美学视域中的意境理论40-55
- (一) “境”的缘起—从辞源学视角解读意境40-42
- (二) “心”、“境”一体—从禅宗心性本体论视角解读意境42-46
- (三) “境”由“心”悟—从禅悟认识论视角解读意境46-50
- (四) “体有味无”、“空灵静远”—意境的美学特征50-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敬闪;禅宗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D];河海大学;2007年
2 谢添宇;禅意空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秋阳;禅宗美学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