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中国书籍封面的行书字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8 12:54
本文以1949—1966年中国书籍封面的行书字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书籍封面上行书字体的特征、风格、排列方式、图文关系以及繁简字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书籍封面上行书字体的应用状况及书籍封面行书字体的风格与功能价值。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汉字及书法字体的概念、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行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行书的基本特征、不同载体上的行书字体和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49—1966年文学艺术类书籍封面的行书字体应用,主要包括书籍封面上的简体汉字与繁体书法字,书籍封面上行书字体的排列方式、色彩及图文关系,以及文学艺术类书籍封面行书字体的儒雅风格、高古风格、简约风格和雄浑风格;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书籍封面的印刷字体与行书字体的比较,及其在书籍封面上的使用效果,探讨了书籍封面的书法字体应用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创新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认为,1949—1966年行书字体在书籍封面上的应用,既体现了行书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又传达出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华书籍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民族性。这一时期行书字体在书籍封...
【文章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行楷《得长风帖》钟繇
行草《伯远帖》王珣
提到晋代的行书,自然会提及到《三希堂法帖》,乾隆认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墨迹以晋代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图2-3)、王献之《中秋帖》(图2-4)最为珍贵。三帖均为行书,是稀世之宝,可见"二王"树立了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从南北朝至初唐的书坛的审美标准,是以"二王"行书风格艺术为标杆的,到了唐中期,颜鲁公行书又开启了一代新风。图2-4 王献之《中秋帖》
本文编号:3400175
【文章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行楷《得长风帖》钟繇
行草《伯远帖》王珣
提到晋代的行书,自然会提及到《三希堂法帖》,乾隆认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墨迹以晋代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图2-3)、王献之《中秋帖》(图2-4)最为珍贵。三帖均为行书,是稀世之宝,可见"二王"树立了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从南北朝至初唐的书坛的审美标准,是以"二王"行书风格艺术为标杆的,到了唐中期,颜鲁公行书又开启了一代新风。图2-4 王献之《中秋帖》
本文编号:3400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0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