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涤除玄鉴”的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1-10-11 22:39
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老子提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将心灵比喻成一面神秘的镜子,其本性是明亮干净的,但是却受到各种污染使其蒙尘,老子旨在揭示观道的就要去除心灵种种成见偏见的遮蔽和污染,回归心灵本身的空无澄净,这样才能映照万物,万物自身才能向心灵呈现出其本性,才能体悟到道本身。"涤除玄鉴"是悟道的方式,要求心灵要保持虚静,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还有其丰富的美学意义,老子对美的欣赏正如对道的观照,保持心灵的光明,在虚静的心境下,自由的观照中得到至美的体验的精神活动,这就是"涤除玄鉴"。而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就具有审美的特点。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下). 2019,(0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涤除玄鉴”的含义
(一) “玄鉴”
(二) “涤除”
二、“涤除玄鉴”作为观道方式
三、“涤除玄鉴”美学意蕴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老子的道[J]. 彭富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8)
[2]论老子“静观”、“涤除”的审美观[J]. 孙振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本文编号:3431373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下). 2019,(0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涤除玄鉴”的含义
(一) “玄鉴”
(二) “涤除”
二、“涤除玄鉴”作为观道方式
三、“涤除玄鉴”美学意蕴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老子的道[J]. 彭富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8)
[2]论老子“静观”、“涤除”的审美观[J]. 孙振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本文编号:3431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3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