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民间剪纸中12生肖纹样在服饰中的应用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13:28
  剪纸工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文化精华。其从先秦时期开始便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冲刷洗礼,不断吸收中华民族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以及优秀的创造能力,最后形成了如今独具一格的文化样貌。剪纸工艺是一项真真正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传统工艺文化,其也是意象拥有极为独特的风格的传统民俗艺术。剪纸工艺承袭了中华民族伟大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对于生命、对于未来以及美的发现、认知、感悟以及畅想,具备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而十二生肖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的另外一个独特符号,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十二生肖主要以动物作为图腾的形式,以十二为成数,仿佛一只永不停息的车轮一般,承载着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奔跑着,从而形成了极为深远的文化内涵以及震撼人心灵的艺术张力。剪纸文化当中,拥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主题便是生肖主题剪纸,其将生肖文化与剪纸文化,这两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互相结合,从而碰撞出更加强烈的火花,经久不息,令人叹服。当然,生肖剪纸文化不仅是可以制作单纯的剪纸工艺品,如今还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潢、舞台设计、标志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本文主要以生肖主题剪纸...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间剪纸中12生肖纹样在服饰中的应用与研究


意大利画家Vacaliebres设计的生肖

生肖,插画,美国


美国画家AnnaBucciarelli创作的生肖插画

剪纸艺术,生肖,日本动画片,守护神


图 1.4:日本动画片《十二生肖守护神》当然,将生肖文化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的,自然便是我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了主题的剪纸可以说为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增添了更加光辉的魅力。而如今,剪纸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平面的上了,无论是室内的装饰还是户外,几乎随处都可以寻找到剪纸艺术的影子。特别是在当代的服装设计领域当不少设计师都借鉴着剪纸工艺所独有的特色,在作品当中加入了不少的创意本文正以生肖剪纸艺术作为研究主题,根据自身的经验,希望为服装设计领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 12 生肖相关主题的剪纸艺术在当代服装设计的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我国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当代的服计领域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剪纸艺术所拥有的历久睨新的顽强生命力将会从剪纸的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寻找切入点,分析如何更好的将传文化同当代的新兴艺术相整合。透过本次的研究,可以令我们更加明白传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剪纸纹样的视觉语言研究[J]. 李阳,林舜美,尹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2]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J]. 王卫静,李颜肖.  丝绸. 2016(05)
[3]激活剪纸民俗 延续剪纸血脉——论民间剪纸的保护与传承[J]. 陈山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11)
[4]“90后”的流行都是小众[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5(11)
[5]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分析比较[J]. 鲍小龙,刘月蕊,陆云飞.  丝绸. 2015(01)
[6]浅谈生肖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表现[J]. 刘桂珍.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博士论文
[1]“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 吴昉.上海大学 2016
[2]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文化研究[D]. 马莉萍.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剪纸艺术研究及其对当代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启示[D]. 张燕.中央民族大学 2017
[2]民间剪纸视觉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马婕.天津工业大学 2017
[3]剪纸艺术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D]. 江静.浙江理工大学 2017
[4]剪纸语言与木刻语言的比较研究[D]. 孔令健.鲁东大学 2016
[5]生肖吉羊语意与图境研究[D]. 高佩燕.中国美术学院 2016
[6]中国南、北方彩色剪纸的色彩研究[D]. 南东京.浙江理工大学 2015
[7]十二生肖艺术之谈[D]. 王丽丽.青岛科技大学 2014
[8]剪纸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 李长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9]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语言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黄芳.浙江理工大学 2014
[10]剪纸镂空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文丽.湖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2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32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