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都市化语境下的审美需要、审美剥夺和审美权利

发布时间:2021-11-13 16:12
  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物性-社会历史性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能力。这种需要来源于自然本身,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它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文化和社会的烙印,被纳入社会文化建构甚至制度安排。审美活动开始就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审美需要一旦被规定和制约,就很有可能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审美压抑、审美扭曲、审美剥夺和审美伤害等"负审美"现象。正因如此,在都市化生存成为普遍性生存模式的前提下,审美权利成为一个被提上日程的重要问题。审美权利的实现有两条途径,作为个体审美权利的审美教育和作为群体审美权利的环境美化。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 2018,(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审美需要与审美权利
    (一) 审美需要的生物学基础:动物的“前审美” (pre-aesthetic) 。
    (二) 审美需要的历史文化根源:人类远古文化的审美性质。
审美伤害、审美剥夺、审美压抑和审美扭曲
    (一) 审美压抑。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比如, 先秦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作为以礼乐命名的一种文化类型, 应该说, 它是最接近于“审美文化”之本意的。“文化”在这里被赋予了浓重的伦理和“审美”的意义和内涵。礼乐被赋予庄严的意义和美丽的形式。从国家祭祀仪典到日常生活皆被赋以“乐”的色彩。“乐”不仅仅是音乐, 还包括诗歌与舞蹈。也就是说, “生活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似乎在这种文化中早已得到实现。然而, 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甚至是浅层的方面。另一方面, 在这种文化系统中, 礼乐相随相依, 但从根本上说来, “乐”是从属于“礼”的, 被礼所规范、节制。“乐”的主要功能不是娱乐, 亦非表达某种个体的情感或思想, 而是跟“礼”一起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情感上规范、统摄人心。
    (二) 审美扭曲与审美伤害/审美凌辱。我用审美扭曲 (aesthetic distortion) 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导致审美感受力缺乏或低下, 无法形成“正常的”审美感受和“正常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某种感官缺陷, 比如视神经或听觉神经损伤, 以致成为色弱或色盲, 或不辨音律、“五音不全”。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原因, 比如缺乏受到审美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他们由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 很少接触或从未接触真正的艺术杰作, 也没有得到关于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的教育, 因而无法接受和欣赏那些包含深刻内容和情致的艺术杰作, 缺乏同情心, 心肠冷硬, 往往津津乐道于某些刺激感官、宣扬暴力、挑动欲望的低俗娱乐, 或沉迷于冗长乏味的肥皂剧。这类人中的极端分子还往往对于他所不理解的他人的审美趣味予以诋毁, 肆意贬斥那些真正的艺术杰作, 并以此为乐。他们往往“将肉麻当有趣”, “嗜痂成癖”, 或以一种“我俗我有理”的无耻无赖姿态, 理直气壮地兜售贩卖庸俗无聊的娱乐垃圾。
审美教育与审美知觉的重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J]. 张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本文编号:349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9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