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
发布时间:2021-11-17 11:33
如若要给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寻找一个中国式的对应概念,那么,它就是中国哲学里的"感应"了。虽然"感应"与"审美共通感"同样具有"感受的可交流性"的属性,但"感应"却作为一种人、我、物三位一体的此感彼应、感而遂通,以其亦心亦物、亦人亦天的性质,比起康德的那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共通感,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健全的感受到的可交流性。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意味着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为我们真正指向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指归,而且还意味着,也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能使我们走出纯粹心灵交往的狭隘天地,跻身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广阔领域,从而使所谓"政治美学化"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不再是痴人的呓语,而如同中国早期的"乐感政治"那样兑现为切实可行的人间真理。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触觉[J]. 张再林. 学术研究. 2017(03)
[2]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J]. 张再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6)
本文编号:3500827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触觉[J]. 张再林. 学术研究. 2017(03)
[2]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J]. 张再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6)
本文编号:35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0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