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造物之宜,殊途同归 ——民艺本元造物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12-16 19:57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关注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大发展使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人们开始关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民艺本元造物观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凝练的智慧结晶,造福于大众生活,无论是其“造物之宜,人、物、环境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还是其造物原则、造物形式、视觉表现等,都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本文以张道一先生的“本元文化论”为基点,通过研究前辈对于民艺造物的理论成果,从中撷取思想精华,对现代包装设计进行分析,得出民艺本元造物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并进行民艺本元造物观的现代包装设计方法探究,总结民艺本元造物观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民艺本元造物与现代包装设计结合有利于推动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运用,实现中国本土包装设计风格;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造物之宜,殊途同归 ——民艺本元造物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


东阳竹编篮子

海南,自然材料,功能目标,自然属性


图 1 东阳竹编篮子 图 2 海南椰雕罐子 图 3 清代茶叶包装2.2.2 顺应材料特性的工艺民艺本元造物观中对材料的使用上提倡因材施艺,顺应材料的自然特性进行加工,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凸显材料的特性,最终呈现出自然天真,朴素无华的意味情致。一、民艺造物材料的加工,审曲面势,相物赋形,范质施采,在对材料属性的主动遵从和把握基础上,积极主动地突破自然材料限制适用,自然属性为人所用,同时考虑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审曲面势适应造物功能目的性,基于材料特性的认识,判断材料“形”、“质”与物品功能目标之间的关系,顺势而为,是由形象思维判断到实现造物功能目标的理性思考;二、保留材料的自然之美,民艺本元造物对材料的加工,因材施艺的同时,也更多的保留材料的自然属性,自然材料本身与人之间就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加工时保留材料的自然之美,使造物品具有与人沟通的种种特质,体现生命本质的内在联系,比如将材料的肌理、纹路、色泽韧性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取向,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图 4 明代的苏式家具,苏式家具的主要

茶叶包装


图 1 东阳竹编篮子 图 2 海南椰雕罐子 图 3 清代茶叶包装2.2.2 顺应材料特性的工艺民艺本元造物观中对材料的使用上提倡因材施艺,顺应材料的自然特性进行加工,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凸显材料的特性,最终呈现出自然天真,朴素无华的意味情致。一、民艺造物材料的加工,审曲面势,相物赋形,范质施采,在对材料属性的主动遵从和把握基础上,积极主动地突破自然材料限制适用,自然属性为人所用,同时考虑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审曲面势适应造物功能目的性,基于材料特性的认识,判断材料“形”、“质”与物品功能目标之间的关系,顺势而为,是由形象思维判断到实现造物功能目标的理性思考;二、保留材料的自然之美,民艺本元造物对材料的加工,因材施艺的同时,也更多的保留材料的自然属性,自然材料本身与人之间就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加工时保留材料的自然之美,使造物品具有与人沟通的种种特质,体现生命本质的内在联系,比如将材料的肌理、纹路、色泽韧性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取向,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图 4 明代的苏式家具,苏式家具的主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艺与设计——关于柳宗悦与柳宗理[J]. 徐艺乙.  装饰. 2015(12)
[2]关于柳宗悦民艺思想的探究[J]. 张孙晨.  艺术百家. 2011(S2)
[3]从民艺学到艺术学——张道一先生学术思想散论[J]. 李砚祖.  文艺争鸣. 2010(22)
[4]“绿色设计运动”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 刘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造器宜人之道[D]. 郑海标.苏州大学 2014
[2]艺术精神的反拨与升华[D]. 韩超.苏州大学 2008
[3]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D]. 许超.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硕士论文
[1]张道一民艺本元文化思想研究[D]. 安俊芳.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论柳宗悦的民艺思想[D]. 于林霞.鲁东大学 2014
[3]民艺产业化的品牌建设研究[D]. 胡晓蕾.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38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38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