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视域下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04:37
在西方哲学语境之下,环境美学是一门学科地位完全确立的新兴学科。西方环境美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连续性的发展阶段,如今已成为世界美学领域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赫伯恩是西方环境美学的奠基者,其主要贡献在于推动自然审美地位的复归和启发自然美研究的兴起。伯林特、卡尔松和瑟帕玛是西方环境美学的创始者,他们以“环境”为对象,从不同的侧重点研究环境审美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学说,形成不同的理论系谱,共同构筑了西方环境美学学科体系。中国生态美学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于新世纪初期,经过第一代学者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确立了其在中国学界的独立学科地位。其重要代表人物曾永成、徐恒醇、曾繁仁和袁鼎生等致力于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以“生态”为对象,从不同领域出发,通过不同研究路线进入生态美学领域,展开元美学研究、元生态美学研究和生态美学完形研究,提炼出一系列原创概念、范畴与理论观点,形成人本生态观、生态美本质观、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和整生论美学观等核心理论,以审美场为基本范畴形成学科元型观,随着生态审美场元范畴序列化提升,实现了从共生论美...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2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发生学方法研究
二、环境美学研究综述
三、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四、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研究
五、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起源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西方世界的自然之美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社会根源
一、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学科发展需要
一、西方艺术美学传统的突破
二、中国美学生态化的诉求
第四节 起源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思想资源的比较
二、根本出发点的比较
三、美学理论的改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形成
一、赫伯恩的元研究
二、伯林特的环境美学
三、卡尔松的环境美学
四、瑟帕玛的环境美学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形成
一、曾永成的人本生态美学
二、徐恒醇的生态美学
三、相关领域学者的贡献
第三节 初成形态的比较研究
一、学科基础比较
二、研究问题比较
三、理论体系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自然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二、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
三、核心理论的承续与发展
四、从环境关注到环境关怀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人本生态美学的发展
二、曾繁仁的生态美学
三、袁鼎生的生态美学
第三节 承接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代表人物的自我发展
二、其他学者的承接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拓展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拓展
一、多民族传统的融入
二、走向广阔的疆域
三、应用研究的拓展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拓展
一、思想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二、应用研究的拓展
第三节 学科拓展的比较研究
一、理论研究的拓展
二、应用研究的深入
三、双向拓展的耦合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第一节 学术交流活动
一、学术会议
二、访学与访谈
三、几点建议
第二节 学术文献译介与研究
一、译介研究成果
二、学术翻译方法
三、译与研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关系
第一节 代表性观点
一、无关论
二、等同论
三、隶属论
四、优劣论
第二节 为什么要确定中国生态美学学科独立性?
一、学界对生态美学学科认识的模糊性
二、生态美学对环境美学的隶属性
三、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差异性
一、不同的哲学背景
二、不同的研究路线
三、不同的基本问题
四、不同的理论体系
五、不同的研究谱系
第四节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对应耦合
一、思想资源的互借
二、发展路径的对应
三、学科品质的共生
四、美学使命的耦合
五、未来走向的趋同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美学的时代创生与系统建构——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述评[J]. 龚丽娟. 鄱阳湖学刊. 2018(05)
[2]罗纳德·赫伯恩与当代西方美学的“环境论转向”[J]. 张泽鸿. 文艺争鸣. 2018(03)
[3]生态美学的哲学观[J]. 袁鼎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4]国外学者评陈望衡《中国环境美学》[J].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约斯·德·穆尔,大卫·布鲁贝克,安德鲁·兰伯特,郝娉婷,刘思捷. 鄱阳湖学刊. 2017(04)
[5]怀特海有机哲学环境论中的美学和生态思维[J]. 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17(03)
[6]环境审美模式建构的理论论争[J].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J]. 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16(06)
[8]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J]. 陈定家,王青. 鄱阳湖学刊. 2016(06)
[9]向美而生——曾永成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访谈录[J]. 艾莲. 鄱阳湖学刊. 2016(06)
[10]发生学方法与道德起源问题研究[J]. 郝玉明. 理论月刊. 2016(11)
博士论文
[1]西方环境美学中的中国生态思想影响研究[D]. 岳芬.苏州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39417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2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发生学方法研究
二、环境美学研究综述
三、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四、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研究
五、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起源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西方世界的自然之美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社会根源
一、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学科发展需要
一、西方艺术美学传统的突破
二、中国美学生态化的诉求
第四节 起源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思想资源的比较
二、根本出发点的比较
三、美学理论的改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形成
一、赫伯恩的元研究
二、伯林特的环境美学
三、卡尔松的环境美学
四、瑟帕玛的环境美学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形成
一、曾永成的人本生态美学
二、徐恒醇的生态美学
三、相关领域学者的贡献
第三节 初成形态的比较研究
一、学科基础比较
二、研究问题比较
三、理论体系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自然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二、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
三、核心理论的承续与发展
四、从环境关注到环境关怀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人本生态美学的发展
二、曾繁仁的生态美学
三、袁鼎生的生态美学
第三节 承接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代表人物的自我发展
二、其他学者的承接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拓展
第一节 西方环境美学的拓展
一、多民族传统的融入
二、走向广阔的疆域
三、应用研究的拓展
第二节 中国生态美学的拓展
一、思想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二、应用研究的拓展
第三节 学科拓展的比较研究
一、理论研究的拓展
二、应用研究的深入
三、双向拓展的耦合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第一节 学术交流活动
一、学术会议
二、访学与访谈
三、几点建议
第二节 学术文献译介与研究
一、译介研究成果
二、学术翻译方法
三、译与研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关系
第一节 代表性观点
一、无关论
二、等同论
三、隶属论
四、优劣论
第二节 为什么要确定中国生态美学学科独立性?
一、学界对生态美学学科认识的模糊性
二、生态美学对环境美学的隶属性
三、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差异性
一、不同的哲学背景
二、不同的研究路线
三、不同的基本问题
四、不同的理论体系
五、不同的研究谱系
第四节 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对应耦合
一、思想资源的互借
二、发展路径的对应
三、学科品质的共生
四、美学使命的耦合
五、未来走向的趋同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美学的时代创生与系统建构——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述评[J]. 龚丽娟. 鄱阳湖学刊. 2018(05)
[2]罗纳德·赫伯恩与当代西方美学的“环境论转向”[J]. 张泽鸿. 文艺争鸣. 2018(03)
[3]生态美学的哲学观[J]. 袁鼎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4]国外学者评陈望衡《中国环境美学》[J].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约斯·德·穆尔,大卫·布鲁贝克,安德鲁·兰伯特,郝娉婷,刘思捷. 鄱阳湖学刊. 2017(04)
[5]怀特海有机哲学环境论中的美学和生态思维[J]. 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17(03)
[6]环境审美模式建构的理论论争[J].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J]. 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16(06)
[8]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J]. 陈定家,王青. 鄱阳湖学刊. 2016(06)
[9]向美而生——曾永成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访谈录[J]. 艾莲. 鄱阳湖学刊. 2016(06)
[10]发生学方法与道德起源问题研究[J]. 郝玉明. 理论月刊. 2016(11)
博士论文
[1]西方环境美学中的中国生态思想影响研究[D]. 岳芬.苏州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3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3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