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8 14:31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生态美学也成为全球热点话题。生态美学是中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成果,自兴起以来,研究者众多。曾繁仁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中的领军人物,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非常热切,对生态美学的研究全面且深刻,在中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他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术理论与现实实践中均产生重要影响。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要求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志在实现青山绿水绕祖国、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愿景。本文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研究除去绪论和结语,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这是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其他研究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广泛,有特定的理论指导方向,借鉴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海德格尔、西方环境理论家以及中国的儒道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其次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以“生态存在论”为主线,串联起“生态审美本性”“诗意栖居”“家园意识”基本范畴。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美学,从外在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形成生态整体论,审美地对待整...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成果
二、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以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进行研究的论文
三、对曾繁仁美育思想及生态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
四、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存在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二、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三、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四、国画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三节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西方18世纪以来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观
三、环境美学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一、研究对象——整个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生态现象学
第二节 生态审美本性论
一、人的生态本源性
二、人的生态环链性
三、人的生态自觉性
第三节 诗意栖居
一、自然回归本性
二、与中国的渊源
第四节 家园意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二、中国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及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
一、文学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二、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中国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二、时代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美学的创新性建构过程及其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立场——敬答李泽厚先生[J]. 程相占. 东南学术. 2020(01)
[2]关于“生生美学”的几个问题[J]. 曾繁仁.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3]试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开放性[J]. 管宗昌.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发展生态美学 建设美丽中国[J]. 曾繁仁. 领导决策信息. 2019(05)
[5]生态美学走向生活:新时代的“简约生活”方式[J]. 曾繁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6]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J].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2017(12)
[7]中西对话中的中国生态美学[J]. 曾繁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2)
[8]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创生——从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谈起[J]. 高旭东,于伟.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3)
[9]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 程相占.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10]试论生态美学的反思性与超越性——兼论中国美学的发展[J]. 曾繁仁. 上海文化. 2015(08)
博士论文
[1]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 罗祖文.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 白安迪.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 扈美辰.济南大学 2018
[3]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研究[D]. 杨嘉烨.扬州大学 2018
[4]曾繁仁美学思想流变及学科建设价值研究[D]. 梁彬.河南师范大学 2017
[5]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D]. 王娟.安徽大学 2013
[6]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 王艳丽.沈阳师范大学 2011
[7]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 叶超群.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老庄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资源探微[D]. 李雪.山东大学 2010
[9]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 高春民.新疆大学 2008
[10]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 陈鹏飞.广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15235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成果
二、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以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进行研究的论文
三、对曾繁仁美育思想及生态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
四、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存在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二、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三、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四、国画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三节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西方18世纪以来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观
三、环境美学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一、研究对象——整个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生态现象学
第二节 生态审美本性论
一、人的生态本源性
二、人的生态环链性
三、人的生态自觉性
第三节 诗意栖居
一、自然回归本性
二、与中国的渊源
第四节 家园意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二、中国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及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
一、文学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二、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中国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二、时代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美学的创新性建构过程及其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立场——敬答李泽厚先生[J]. 程相占. 东南学术. 2020(01)
[2]关于“生生美学”的几个问题[J]. 曾繁仁.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3]试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开放性[J]. 管宗昌.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发展生态美学 建设美丽中国[J]. 曾繁仁. 领导决策信息. 2019(05)
[5]生态美学走向生活:新时代的“简约生活”方式[J]. 曾繁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6]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J].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2017(12)
[7]中西对话中的中国生态美学[J]. 曾繁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2)
[8]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创生——从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谈起[J]. 高旭东,于伟.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3)
[9]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J]. 程相占.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10]试论生态美学的反思性与超越性——兼论中国美学的发展[J]. 曾繁仁. 上海文化. 2015(08)
博士论文
[1]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 罗祖文.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 白安迪.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 扈美辰.济南大学 2018
[3]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研究[D]. 杨嘉烨.扬州大学 2018
[4]曾繁仁美学思想流变及学科建设价值研究[D]. 梁彬.河南师范大学 2017
[5]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D]. 王娟.安徽大学 2013
[6]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 王艳丽.沈阳师范大学 2011
[7]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 叶超群.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老庄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资源探微[D]. 李雪.山东大学 2010
[9]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 高春民.新疆大学 2008
[10]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 陈鹏飞.广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15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1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