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20:14

  本文关键词: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当代的环境美学要求传统美学突破其狭隘的界限,将其研究视野扩展至整个环境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兴的环境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反驳和修正。一般说来,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环境,即如何审美地感知环境、如何设计环境以及环境的审美价值。所谓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应包括田园环境、园林环境、城市环境以及居室环境。本论文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涉自然环境、园林环境和居室环境。 论文试图将李渔置于明清时期环境美学思想的总体背景和框架中来研究其环境审美思想。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围绕如何审美地感知环境展开论述。在广泛地搜罗明清时期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文的基础之上,论文将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模式作了一下简要地梳理,归纳出三种环境审美模式,即以人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以艺术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和审美移情的环境审美模式。李渔习惯以艺术为参照审美地感知周围的环境,这与李渔具有高度的艺术素养是分不开的。第二章围绕环境的审美价值展开论述。论文将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价值从底到高概括为三层次:第一层次,在生理上,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不仅能够缓解躯体的疲劳,恢复健康,强健体魄,而且还能够祛病谢医,疗养身心。第二层次,在精神上,欣赏自然山水,能够荡涤人的胸襟,超凡脱俗,使人淡泊清心,致虚守静。第三个层次,置身于优美的环境,可以养其天倪,从而达到与太虚同游的境界。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因人而异。就李渔而言,环境的审美价值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体验山水,不仅能够祛病谢医,而且还能够延缓衰老,具有很好的养生功能。这种独特的环境审美价值是与李渔在日常生活中一贯重视的养生思想是分不开的。第二,体验山水,能够触发某种道德感悟。论文认为,自然山水能够触发道李渔的道德感悟是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第三章围绕如何设计环境展开论述。论文以李渔生活时代为背景,将李渔的环境设计原则概括为三个:借景、因地制宜、参照艺术。在此基础上,论文还深入探讨了李渔环境设计的个性特色及其原因,认为当时的审美风尚及李渔的艺术个性影响了他环境设计的个性特色。 总之,李渔是明清时期环境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环境审美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具个性特色。深入研究李渔的环境审美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环境审美的大致情况,而且还能为方兴未艾的环境美学的建构提供某种借鉴。
【关键词】:李渔 环境审美思想 审美模式 审美价值 环境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069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5
  • 第一节 环境美学的兴起及其研究对象12-13
  •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其意义13-15
  • 一 论题的研究现状13-14
  • 二 论题的研究方法14
  • 三 论题的研究意义14-15
  • 第一章 李渔与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模式论15-25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环境审美的几种模式15-23
  • 一 “欲把西湖比西子”——以人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15-20
  • 二 “作我天然图画”——以艺术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20-21
  • 三 移情21-23
  • 第二节 李渔的环境审美欣赏论23-25
  • 第二章 李渔与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价值论25-38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环境审美价值论25-30
  • 第二节 李渔的环境审美价值论30-38
  • 第三章 李渔与明清时期的环境设计论38-59
  • 第一节 借景的环境设计38-45
  • 一 明清时期有关借景问题的论述38-40
  • 二 李渔的借景思想40-41
  • 三 “取景在借”的环境美学分析41-45
  •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环境设计45-48
  • 第三节 以艺术为参照的环境设计48-53
  • 一 艺术创造与环境设计之间的类比48-50
  • 二 以艺术的理想来指导环境设计50-51
  • 三 以艺术来美化环境51-53
  • 第四节 李渔环境设计的独创性原则53-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2 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8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