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1 16:57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两者在艺术表现和精神内涵上的追求具有很多契合点,即以简单、自然的设计元素达到“以少胜多”、“无中生有”的艺术效果,传达东方特有的文化精神。然而在中、日现代设计的发展中,日本已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中国的“空白”设计还处在一个有待完善的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有必要从背景、文化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掘出我国在“空白”设计中可学习与借鉴的部分。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作为研究的主体之一,明确极简主义的概念,整合、阐述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形成的背景、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并通过分析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田中一光和安藤忠雄及其作品,探讨日本极简主义设计的特点与内涵。第二部分以中国“空白”设计为主体,对“空白”的概念做简要阐释并从儒、释、道三方面探寻“空白”的思想渊源。在此基础上分析“空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中的表现,从中国设计师吕敬人、靳埭强和贝聿铭的艺术作品和设计风格中剖析中国的“空白”设计。最后,通过归纳比较,总结出对中国设计中的“空白”的发展具...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解析
2.1 极简主义概述
2.2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的成因探究
2.2.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2.2 神道教与禅宗思想的融合
2.2.3 民族性格的二元性
2.3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2.3.1 极简主义与庭院
2.3.2 极简主义与俳句
2.3.3 极简主义与琳派
2.4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2.4.1“无中生有”——原研哉
2.4.2“无言精神”——田中一光
2.4.3“变幻无常”——安藤忠雄
3 中国“空白”设计解析
3.1“空白”设计的历史渊源
3.1.1“空白”设计的基本涵义
3.1.2“空白”设计的思想渊源
3.2“空白”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3.2.1 园林中的“空白”
3.2.2 禅诗中的“空白”
3.2.3 文人画中的“空白”
3.3“空白”设计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3.3.1“文人气质”——吕敬人
3.3.2“有无相生”——靳埭强
3.3.3“计白当黑”——贝聿铭
4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的对比
4.1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形成的因素对比
4.1.1 中日文化根源的差异
4.1.2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
4.1.3 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
4.2 中国“空白”设计的发展之路
4.2.1 他山之石——吸收融合国外先进设计与思想
4.2.2 民族情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创新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9895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解析
2.1 极简主义概述
2.2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的成因探究
2.2.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2.2 神道教与禅宗思想的融合
2.2.3 民族性格的二元性
2.3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2.3.1 极简主义与庭院
2.3.2 极简主义与俳句
2.3.3 极简主义与琳派
2.4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2.4.1“无中生有”——原研哉
2.4.2“无言精神”——田中一光
2.4.3“变幻无常”——安藤忠雄
3 中国“空白”设计解析
3.1“空白”设计的历史渊源
3.1.1“空白”设计的基本涵义
3.1.2“空白”设计的思想渊源
3.2“空白”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3.2.1 园林中的“空白”
3.2.2 禅诗中的“空白”
3.2.3 文人画中的“空白”
3.3“空白”设计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3.3.1“文人气质”——吕敬人
3.3.2“有无相生”——靳埭强
3.3.3“计白当黑”——贝聿铭
4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的对比
4.1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与中国“空白”设计形成的因素对比
4.1.1 中日文化根源的差异
4.1.2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
4.1.3 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
4.2 中国“空白”设计的发展之路
4.2.1 他山之石——吸收融合国外先进设计与思想
4.2.2 民族情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创新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9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75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