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0:06

  本文关键词: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几乎蕴涵了后世所有文化观念的因子,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现实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庄子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总体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智慧。为了准确地揭示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说明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选题依据"包括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说明进行这项研究是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观的需要。"研究方法"说明本文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统帅下,借助当代存在论哲学为指导,认为只有立足于"存在论"的"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方式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的统一。同时它也是架通中西美学研究的桥梁。"研究现状"既概括综述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前期成果,又指出了本文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点努力。"写作思路"主要说明了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本文大致的思路。 第一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巫术仪式都是在理论形态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传递了"万物一体"、"天人相通"的观念,传递了万物"共生共荣"的观念,这些观念蕴涵的生态智慧影响了庄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其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所包含的"天人合德"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再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中原地区长期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也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有效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或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又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生态方面的危机。这些都为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产生准备了丰厚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分析了庄子"天道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道为万物之本"的观点说明了"道"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最根本的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本根说"和"道法自然说",在此基础上对道的看法又有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庄子在老子更多地关注"道的本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道的遍在性",强调"道"的整体作用、并提出"自然化生"的思想。"道无所不在"的思想成为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根源之一。"以天为宗"的观点说明了"天"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最根本的概念。人们一般将其作为道的从属范畴来理解,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庄子将"天"提升为一个与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范畴。天的自然性是最突出的特征。"天"代表着自然事物的原生态或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但是庄子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神秘性特征,天的自然性和神秘性是浑然融为一体的。庄子所提出的"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等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观念。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也是其"宗天"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分析了庄子"齐物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齐物观"所蕴涵的平等内涵和理想境界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齐物观"是"道无所不在"思想的最好说明,丰富了"万物一体"的生态审美观念。庄子的"齐物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本章探讨了诸子有关人与万物关系的思想对庄子的影响,并且从文字源流的角度阐述了"齐"字的初始内涵。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待人类和万物的生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生态平等"蕴涵的思想观念。"天钧"与"天倪"的思想蕴涵着古典生态环链意识和审美境界观念。"吾丧我"与"物化"的思想蕴涵着对"自我中心"的自觉放弃。"无用之用"的思想蕴涵着一种符合生态的价值观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则蕴涵着倡导"平等共生"的生态情怀。"以遂群生"的思想则蕴涵着为了使其他生命能够理想化生存应该对人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观念。 第四章分析了庄子"重生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重生观"所蕴涵的尊重人与自然万物生命的思想也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重生观"更多地体现于如何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的修养去实现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个生态审美实践的话题。庄子"重生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首先,庄子重视"养生"。庄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是因为人不能站在"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了达到"重生"的目的,庄子认为必须通过"心斋"、"坐忘"等精神修养的方式,回归自然之道。其次,庄子重视"游世"。现实社会中充满了令人极度压抑和愤懑的现象,生命在那个时代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如何从乱世中求得生存,庄子主张游于"人间世"。庄子"游世"思想的背后还包含着"逍遥游"这层意思。"逍遥游"更加侧重于精神境界的超越性。"游世观"体现了一种生存的策略和方式。最后,庄子重视"乐生"。乐生蕴涵着一种生态之乐,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欣赏、对人生死现象的达观以及对于理想生态社会的向往。"乐生"是"重生"的最高理想和现实归宿。 第五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种当代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人追求审美的生存所具有的启示:首先,庄子智慧地预言了生态灾难,对于人们生态危机意识的形成具有警示作用:其次,庄子的"齐物观"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平等"意识和审美境界;第三,庄子的"重生观"有助于人们从事生态实践活动和审美生存;最后,庄子"天道观"促使人们对大自然保持适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妄自尊大的任意征服行为。 结束语: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当代人的审美生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其还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毕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直观性。如果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掘其积极的一面,使其与当代形态的生态理论相结合,实现一种现代性的转换。
【关键词】:庄子 生态美学 天道观 齐物观 重生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导论15-35
  • 一、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选题依据15-22
  • 二、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方法22-27
  • 三、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27-31
  • 四、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写作思路31-35
  • 第一章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35-65
  • 第一节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35-45
  • 一、 神话与万物一体的观念35-38
  • 二、 图腾与万物一体的观念38-41
  • 三、 巫术与天人相通的观念41-45
  • 第二节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45-56
  • 一、 《周易》的"天人合德"45-50
  • 二、 老子之"道"的生态蕴涵50-56
  • 第三节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背景56-65
  • 一、 中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56-61
  • 二、 巨变时代的社会生态状况61-65
  • 第二章 庄子"天道观"的生态美学思想65-90
  • 第一节 庄子的"道为万物之本"思想65-77
  • 一、 道的本根创生说65-72
  • 二、 道的自然化生说72-77
  • 第二节 庄子的"以天为宗"思想77-90
  • 一、 庄子"宗天"观念的渊源78-80
  • 二、 庄子"宗天"观念的内涵80-87
  • 三、 庄子的"安时而处顺"思想87-90
  • 第三章 庄子"齐物观"的生态美学思想90-120
  • 第一节 诸子对庄子"齐物观"的影响90-96
  • 一、 孔子"泛爱众"思想的影响90-92
  • 二、 墨子"兼爱"思想的影响92-93
  • 三、 慎到等"齐万物以为首"思想的影响93-95
  • 四、 惠施"泛爱万物"思想的影响95-96
  • 第二节"齐"字的"平等"内涵的起源探讨96-99
  • 一、 《说文解字》中有关"齐"字的阐释96-97
  • 二、 从通假字看"齐"字的"平等"内涵97-99
  • 第三节 论庄子"齐物观"的内涵99-120
  • 一、 《齐物论》的主题内涵99-101
  • 二、 庄子的"万物一齐观"101-120
  • 第四章 庄子"重生观"的生态美学思想120-153
  • 第一节 论庄子"养生观"的内涵120-132
  • 一、 前人的"养生观"对庄子的影响120-122
  • 二、 庄子的"养生观"122-132
  • 第二节 论庄子"游世观"的内涵132-141
  • 一、 历史上对"游世观"的误读133-135
  • 二、 庄子的"游世观"135-141
  • 第三节 论庄子"乐生观"的内涵141-153
  • 一、 前人的"乐生观"对庄子的影响141-142
  • 二、 庄子的"乐生观"142-153
  • 第五章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153-161
  • 结束语161-163
  • 参考文献163-167
  • 致谢167-1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8-16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庄子生态美学智慧[J];阴山学刊;2009年02期

2 刘华军;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3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4 张fg;山水鸟鱼之乐的生态美学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启军;;系统整体创新的生态美学[J];南方文坛;2005年06期

6 罗小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J];人民音乐;2010年11期

7 罗小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J];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8 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王素花;科技文阅读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09期

10 魏艳丽;《虹》:寻求一种“诗意的栖居”——对劳伦斯《虹》的生态美学阐释[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慧;;王船山对精神自由的祈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任增辉;;《庄子-内篇》的心理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卫红;;绝弃“仁义”之后——老、庄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谭佛佑;;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张晓芒;;庄子“辩无胜”新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伍德勤;;论老庄积极的道德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尚永亮;;闻一多与庄子[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元;庄子语穿“大葫芦”[N];天津日报;2004年

2 龙全忠;让城里人羡慕的唐庄子村[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3 陈中浙;老、庄哲学中的“人与自然”[N];浙江日报;2005年

4 刘士林;庄子《让王篇》与中国士大夫的生命美学原理[N];学习时报;2006年

5 王洪飞邋尚胤 记者 张立平;石庄子村家家做房东[N];天津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洪波;傅佩荣:认为庄子消极厌世是一种误解[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王俊 马升;山西抢救发掘庄子坪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董毅然;庄再强:我做品牌比较执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9 李万东 本报记者  翟新群;小庄子镇巧用沃土生金[N];辽宁日报;2006年

10 刘士林;墨子与庄子[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5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8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大鹏;多恩与道家美学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深;论庄子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与超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昊;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晨霞;竹林七贤庄学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永杰;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岳贤雷;《庄子·齐物论》“因是”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88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