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关键词: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建立在身体的结对、联想、同感、共现、体现、统觉的基础上。然后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发现胡塞尔主体间性论述以身体为基础,主体间性下的身体是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具有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群体性。反观当下语境,世界已由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科学的观念世界变为间象世界,主体间性维度下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是:一、间象身体与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二、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因此丧失了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也就丧失了伦理美、情感美,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身体被遗忘。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身体美学 现象学 主体间性 本象身体 直象身体 间象身体 想象身体 间象世界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身体的空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三)》一文已经提到了主体,在现象学中,胡塞尔在进行先验还原时预设了主体的预先给予性。但他认识到在预设绝对先验的主体的预先给予性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唯我论的痕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瑜;;他者的境域——“普世伦理”的另一种可能[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2 龚翅鹏;;现代化的行进与现代性的危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3 田龙菊;邓达;;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方式:基于他者伦理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05期
4 娄成武,宝胜;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及特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洪建;技术批判的批判[D];湖南大学;2005年
2 王艳丽;小城社会和小城文学[D];河南大学;2006年
3 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4 晋朝荣;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溯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紫微;长存人间之苦[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曾仲权;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翻译“间性文化”论[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2 周迎;浅谈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3 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徐代云;;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9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科;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8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