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
发布时间:2017-07-14 11:09
本文关键词:“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
【摘要】:春秋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的变革,“王者制名”在自然、社会、伦理品质三个层面所建立的以自身为中心的秩序遭到破坏,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状况,造成了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孔子在论述为政时,提出了“正名”学说。他试图通过对社会之名、伦理之名的匡正,恢复以“礼”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和以“仁”为中心的伦理品质。这样,“正名”就成为孔子美学体系建立的内在性根基。 孟子则认为“正名”应从“正人心”开始。他从人性善的角度提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通过“正人心”使这四端扩充就会让人具有“仁心”。这是为了达到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命名对主体的伦理要求,也是主体所应具备的素质和精神状态。而四端的扩充形成的“浩然之气”,则成为孟子衡量人格美的主要标准。 与孟子不同,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正名”的主体必须达到“虚壹而静”。只有如此才能去除内心的蒙蔽,使人聚神于对事物的认识之中,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对“实”进行恰当的认识和命名,最终使名实相符达到“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的目的。而他在对孔子的匡正社会之名阐发时,则提出了“乐合同,礼别异”的理论。 先秦以后,正名理论获得发展完善的同时却趋于僵化,最终导致了“名教”的出现,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从而引发了魏晋时期“越名任心”、“越名教而任自然”等追求自由的主张。而正是这种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导引中国美学在魏晋时期进入了黄金时期。
【关键词】:正名 儒家美学 孔子 孟子 荀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引言7-10
- 一、“正名”的提出10-19
- (一) 王者制名10-13
- (二) 名实相怨13-16
- (三) 提出“正名”16-19
- 二、“正名”与孔子美学19-29
- (一) 孔子的“正名”19-22
- (二) “正名”与礼学美学22-24
- (三) “正名”与仁学美学24-26
- (四) “正名”与中和之美26-29
- 三、“正名”与孟子美学29-33
- 四、“正名”与荀子美学33-40
- (一) 虚壹而静35-37
- (二) 乐合同 礼别异37-40
- 结语40-44
- 参考文献44-45
- 后记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6 叶莲;阴阳变易观念及其思维方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梁辉成;;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540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4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