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审美生态
发布时间:2017-07-15 18:36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审美生态
更多相关文章: 古村审美生态 情感美 生活美 历史美 象征美 时间性空间 空间性时间 生态审美意识
【摘要】:此论题以恭城朗山古村为例,探寻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保护与生态发展的新的路径,“古村审美生态”。一、通过对朗山村的现状、历史、风貌进行较为客观的概貌描绘。从第一人称视角对古村的美进行“感受性”探索,提炼出古村由“情感美”、“生活美”、“历史美”、“象征美”组成的四种不同审美意蕴,以此来建构古村“审美生态”结构。二、从美学史与人本出发,对现代社会下“异化”现象反思。提出对“异化”的看法:人的感性和理性处在不冲突的失衡状态。把人的感性和理性看作是由“不确定性、确定性、非同一性、同一性”四项组成的矩形,将其与古村由“真、善、益、宜”生发的“情感美”、“象征美”、“历史美”、“存在美”四种审美意蕴一一对应联系,揭示古村反异化的“生态审美意蕴”。三、通过古村与新村的“生态间隔”,古村“生态审美意蕴”的系统增强,设计朗山古村集“生态整体”和“循环感悟”于一体的“审美生态”方案。
【关键词】:古村审美生态 情感美 生活美 历史美 象征美 时间性空间 空间性时间 生态审美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8-9
- 第二节 古村研究现状9-12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基本思路12-14
- 第一章 朗山古村的生态时空意蕴14-26
- 第一节 朗山古村的历史、风貌概述14-16
- 一、朗山周家的迁移史14
- 二、朗山村的宗族制度14-15
- 三、朗山村中的刻雕纹饰15-16
- 第二节 存在美:处在时间性空间中的朗山古村16-21
- 一、古村与自然相“合宜”的原型时间性空间关系17-18
- 二、古民居“宜聚”、“宜散”的文化时间性空间结构18-19
- 三、彩绘壁画“宜兴”、“宜善”的情感时间性空间气场19-21
- 第三节 历史美:蕴含“空间性时间”的朗山古村21-23
- 一、使人“视觉震惊”的古村历史遗迹21-22
- 二、沉默的古村历史:“空间性时间”场景的神性光晕22-23
- 第四节 情感与象征:“祭祀仪式”的时空延续23-26
- 一、节庆活动中的生态自由感23-24
- 二、祭祀仪式时的共同归属感24-25
- 三、族群行为里的集体荣耀感25-26
- 第二章 古村本真的“审美生态”结构26-34
- 第一节 古村“审美生态”的原型蕴涵26-28
- 第二节 对生:原型符号的组合升华28-29
- 第三节 诗与思:“审美生态”矩形结构的双向循环表征29-34
- 一、诗与思的背离、合一29-30
- 二、古村“审美生态结构”与“古诗本真性”共趋30-34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下的古村“审美生态”设计方案34-39
- 第一节 冷冻保护对朗山古村的生态影响34-35
- 第二节 朗山古村“审美生态”设计思路35-39
- 一、古村环境的“审美生态”间隔35-36
- 二、古村内部的“审美生态”心灵体验设计36-39
- 第四章 古村“审美生态”的反异化性及审美共鸣机理39-45
- 第一节 生态审美意识的“反异化性”39-40
- 第二节 从美学史看“生态审美意识”的历史生发和时代意义40-42
- 第三节 古村审美生态下的审美“时空共鸣”42-45
- 余论:审美生态与人本主义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海明;吉安n<陂古村的保护与利用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45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4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