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07-28 17:08
本文关键词: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阐释
【摘要】:日本民族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日本社会文化发源于中华文明,但是经过对我国文化的不断取舍、吸收、改造而形成了今天极具日本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不能不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和探究的。人生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更是论文所探讨的美学范畴下的日本死亡意识的偈语。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物来说,人生之中都只有一次的相遇,而且一次的相见就成为永恒。将相遇定位为唯一,而全面否定了往后的相见,,就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死亡感和浓厚的凄美感,更是彰显了日本民族意识层面的死亡感。因此日本民族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审美经验。论文通过三部分,来考察美学视野下的日本死亡意识。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日本死亡意识的文化基础,分别从国民性、原始信仰和制度方面进行阐发。《日本书纪》和《古事记》是记录日本神话的重要典籍,其中关于死亡意识的神话成为原始初民信仰的一部分,奠定了死亡意识的基调和底蕴,主要关涉了性爱、虚无、美、瞬间、净化、献祭等内容。日本古代极其重要的武士时代所形成的武士道从制度上确立了死亡意识在社会和思想中的地位,无畏、无常、死的觉悟、复仇、剖腹等都是死亡意识的集中表现。这些都潜移默化到日本民族的意识深处、心理隐处,成为现实社会道德、社会准则、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第二部分基于死亡意识含义,通过分析日本电影来体现死亡意识的美学表达:直观展现死亡、委婉死亡表达和色彩表现。直观展现死亡主要从暴力的表现力、台词和类型上,日本电影展现死亡的特有性或者强烈感。委婉表达则侧重死亡意象、结构、情节来曲折表现死亡或者反映在人物意识上的死亡感。日本人对于常见的颜色都赋予了死亡意识,在电影中更是极力表现。这些都渲染和烘托了电影淡淡的死亡氛围——唯美、伤感、失落,表达了人物以一种无常的死亡意识来看待人、事、物。 论文第三部分向日本古典美学延展,寻求“物哀”、“幽玄”和“寂”美学范畴的死亡意识美学实质,突出表现为:“物哀”的感伤,“幽玄”的虚幻,“寂”的孤绝。感伤、虚幻和孤绝是日本死亡意识的美学关键词汇,较为准确地显征了死亡意识的在三大古典美学中的美学特质和底色。
【关键词】:原始信仰 武士道 电影 物哀 幽玄 寂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J905;G13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一、死亡意识的文化基础10-20
- 1、死亡意识与国民性10-11
- 2、死亡意识与原始信仰11-17
- 3、死亡意识与武士道17-20
- 二、死亡意识的电影美学表达20-28
- 1、直观展现死亡20-22
- 2、委婉表达死亡22-26
- 3、死亡意识的色彩表达26-28
- 三、残缺——死亡意识的美学内涵28-36
- 1、物哀——感伤28-31
- 2、幽玄——虚幻31-34
- 3、寂——孤绝34-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0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0-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震;北野武:日本新电影的象征[J];当代电影;2000年04期
2 徐学;死亡与悲哀:川端康成的艺术之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585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8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