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4:42

  本文关键词:《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贲卦 白贲 初发芙蓉 本色美


【摘要】: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考察《周易·贲卦》中的“贡”与“白贲”蕴涵的 美意出发,与中国美学史上“错采楼金”的雕饰美和“初发芙蓉”的天然美的演变过 程分析相结合,认为肇端于六朝兴盛于唐宋的对“初发芙蓉”之自然清新的审美风貌 倍加推崇的原始心理依据可溯自《贲卦》中的“白贲”思想。 第一章:透过《贲卦》卦爻辞的描述,一副远古的婚礼图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周易》以其特有的辩证思维对婚礼习俗中的“文饰”现象进行了思考,,让代表“文 饰”的“贲”与重本身质地素雅的“白贲”互为补充,反映出古人对“文与质”的原 初理解。 第二章:先秦“礼崩乐坏”造成“文与质”的分裂,诸子纷纷提出解决措施。“文” 由于失去了实质的社会意义而导致了内容的空洞,原来一度在礼乐制度中享有的崇高 地位渐渐陨落。到了魏晋时期,玄学主要流派对儒道采取调和立场,道家思想大为盛 行。“援道入易”丰富了《周易》的美学思想,王弼将道家的“素朴”思想融入《贲卦》 的解释中,赋予了白贡“饰终反素”的美学内涵,并展现了新的“文质”观。 第三章:从六朝开始,“初发芙蓉”的天然美较之“错采镂金”的雕饰美渐品居上 位,这场转变对唐宋及唐宋以后审美意趣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前者的审美思维实 际上就是“饰终反素”的“白贲”思维。在后人的不断阐释中,这种思维使人们在文 艺创作和审美意趣上日趋于形式、内容、感情都追求一种以自然显露自身真实面貌为 最高标准的本色境界。
【关键词】:贲卦 白贲 初发芙蓉 本色美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前言5-7
  • 第一章 《周易》白贲思想的美学意义7-15
  • 第一节 《周易》的经传关系与远古婚礼中的美饰习俗7-10
  • 第二节 ”饰终反素”的白贲思想10-15
  • 第二章 文与质的分裂与“贵自然”15-26
  • 第一节 以绚为美与“质素”追求15-20
  • 第二节 “文”的陨落与王弼的“援道入易”20-26
  • 第三章 白贲之思与本色美26-40
  • 第一节 “错采镂金”到“初发芙蓉”的转变26-31
  • 第二节 “白贲”的审美境界:本色美31-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秋实;《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5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25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