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的文化哲学转向
本文关键词:论美学的文化哲学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 文化哲学 自律性 主体间性 文化二重性 文化间性
【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的美学研究已经显示出文化哲学转向的苗头,其表现有三:走向修辞论美学,走向主体间性美学,建构中国美学。修辞论美学开始注重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主体间性美学在经验的意义上就是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建构中国美学则将美学与文化的关系提上议程。美学的转向有其内在必然性,是以往美学的缺陷使得美学不得不自我超越,将自己转变或提升为文化哲学。以康德美学代表的以往美学有三个主要缺陷:审美论、自律论、普遍人性论。审美论是对艺术的狭隘化;自律论忽视了艺术还有他律的一面;普遍人性论所设想的超历史、超文化的主体,其实并不存在。美学的文化哲学转向必然带来三个学术后果:从审美到艺术;从自律性到泛律性;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文化具有二重性,即文化和超文化。超文化性说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存在以往所认定的二元对立。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仍然具有普遍性,但这普遍性表现为文化间性的普遍性。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美学 文化哲学 自律性 主体间性 文化二重性 文化间性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研究已经显示出文化哲学转向的苗头。可以选择三个代表性的事例。王一川呼吁“走向修辞论美学”,杨春时主张“走向主体间性美学”,高建平提议“建构中国美学”。三者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显示出当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能强;美学和艺术在对话时代[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J];写作;2004年23期
3 曲家祥;;关于构建权力美学理论体系的设想[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骆冬青;;心灵美学绪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雨;;略谈“美”范畴与美学基本体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王玮;喜剧美学理论中一个经典命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7 李准;美学理论要面向文艺现实——对美学研究的一点建议[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吕品田;;读《艺术家的美学》[J];读书;1989年12期
9 高连峻;;美学作为方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4期
10 蒋孔阳;“万紫千红才是春”——序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J];当代文坛;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9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韵祺;简Z溕⑽牡乃劳雒姥骄縖D];华侨大学;2015年
2 曹元甲;生存美学视域下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一凡;敦煌舞剧的接受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艳梅;《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翻译报告[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婷婷;当代神经美学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6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2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