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关键词: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
【摘要】: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在道家哲学中,因而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它的哲学基础。“道”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万物自然的生存,在“道”的推动下一切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这种哲学观念直接诠释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自然”看作世间一切存在的最高境界,其本身就具有美学意味。在此基础上,与儒家一样,也持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儒家不同的是,他的“天人合一”主要侧重人与自然之合,立足于自然的基本关系,道家认为,人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人便可以和宇宙相融合,达到最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价值。道家哲学是自由哲学,其自由的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道家对人自身的认识,道家所倡导的自由是思想自由,指向人如何全面的成为人自身,全面的发展自身的本质,使自身得到全面的解放,这既是哲学问题,又是美学问题,即人的生态存在和诗意问题。道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时代背景。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力相倾,使道家深感痛心,他们在努力寻找一条社会发展,人走出困境的道路,但是世道的道德沦丧又让道家悲天悯人,从而另辟蹊径,思考人的最后出路,而理想化构造出诗意蓝图。历史骤变又让道家对和谐、自由充满了向往,产生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超然物外精神境界的向往。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本人具有的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超然物外的性情与成为其生态美学思想产生的助力。因此,道家为自然、社会、人设计一幅美妙蓝。他们认为,大自然据“道”而生,本是自为自在的存在,朴素、自然,这种原生态其本身就很美,无需雕琢,人工过分地加开凿就会破坏了它的美。人类社会如同自然,它的发展也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该过分地加以干涉,和谐的社会才是至德的社会,整个社会需要创造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也应该其乐融融。人也是如此,自然、率真才是其本身,这就要求,人要想回归自身,必须回归“无乐”,即自然之情,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之“物化”,无己、无功、无名,放弃一切功利打算,摆脱一切牵累,回归人之自然生态,这才是审美的人生。道家这种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奠定了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打开了生态美学的研究空间,拓展了生态美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道家生态美学提供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范本,它开启了审美创造的新途径,对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托起了人们对生态美的理想追求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 生态 美 天人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5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一)本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9-10
- (二)现实社会发展背景10-11
- 二、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2
-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12-13
- (一)写作思路12-13
- (二)研究方法13
- 四、理论创新点13-15
- 第一章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产生基础15-23
- 一、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基础15-18
- (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15
-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15-17
- (三)“自由”的哲学理念17-18
- 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异化背景18-20
- (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社会生态恶化18
- (二)“世丧道矣,,道丧世矣”的生态危机18-19
- (三)“巨变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19-20
- 三、崇尚自然的情性助力20-23
- (一)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性20-21
- (二) 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21-22
- (三)“上善若水”的出世性格22-23
- 第二章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深厚蕴涵23-31
- 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之大美思想23-24
- (一)“朴素”之美23-24
- (二)“天放”的心性美24
- 二、和谐的社会审美理想追求24-27
- (一)“甘其食,美其服”的社会生态向往24-26
- (二)“无用之用”的审美价值创造26
- (三)“其乐融融”的审美生活状态26-27
- 三、“物我为一”的人生境界27-31
- (一)“至乐无乐”的自然之情27-28
- (二)“物化”的精神自由28-29
- (三)“至人无己”的自在人生态度29-31
- 第三章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31-36
- 一、奠定了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31-33
- (一)打开生态美学研究的空间31-32
- (二)拓展生态美学研究的视野32
- (三)丰富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32-33
- 二、提供人类改造世界的范本33-36
- (一)开启审美创造的新途径33-34
- (二)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34
- (三)托起了对生态美的理想追求34-36
- 结束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历4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程;;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专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鹿彬;;何谓“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J];长城;2010年06期
4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0期
5 王玉兰;简论中国古代天道观对生态美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吴承笃,徐瑾琪,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9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皓;;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沉重话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汉儒 黄孝谋;广西民院“生态美学”绽放异彩[N];广西日报;2005年
2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一峰;打造产业人才生态美学高地[N];杭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晓林;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上的独特声音[N];广西日报;2005年
9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6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8 韩女子;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党振峰;生态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反思及其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2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1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