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09 10:26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美学 水文化 节水型社会文化 以人为本 人水和谐


【摘要】: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水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水是生态之核,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水是社会发展的杠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古代,人类发展对河流的治理、认识、感知,形成了大河文明,形成了不同流域特点的水文化。水文化就是人们在从事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 在当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全人类共同关注。水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人类水文化史,特别是中国水文化产生、发展历程的回顾,反思工业文明对全球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构建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为主题的当代水文化体系,阐述了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的生态伦理、生态美学、道德关怀,解构和重构水文化,提出如何应对当代水资源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人文对策。 前言部分提出了生态美学视域下水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历史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演进,生态文明被列为我国最高国家决策的内容之一。围绕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核心,提出人水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和生态文化观。 第一章回溯了人类之初,人对生命之源的水的膜拜,阐述了水文化形成的源头是水崇拜,水是神化的水。 第二章回顾了农业文明时代水文化的发展,论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必然升华为“文化之水”,重点分析了传统水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 第三章反思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水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破坏,批判了经济至上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水环境的破坏,揭露了当代背景下中国的水危机和生态恶化下的生存危机。 第四章提出了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普适性方法,以建构人水和谐的生态伦理、生态美学、道德关怀为切入,探讨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化建设方略,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文化。 结语借对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解读,点明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核心,建设人水和谐的水文化,世界将会更美好。
【关键词】:生态美学 水文化 节水型社会文化 以人为本 人水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一、水文化的诞生——水的神化14-16
  • 二、水文化的发展——水的升华16-27
  • 1、水的哲学属性16-20
  • 2、水的政治属性20-22
  • 3、水的民俗属性22-23
  • 4、水的艺术属性23-25
  • 5、农业文明时代人水和谐的典范——都江堰25-27
  • 三、水文化的丧失——水的沦落27-32
  • 1、水的物质化27-28
  • 2、被奴役的水28
  • 3、水的报复28-29
  • 4、水危机下的中国人生存危机29-32
  • 四、水文化的重建——水的解放32-42
  • 1、确立人水和谐的生态伦理32-34
  • (1) 传统伦理学的研究范围32
  • (2) 生态伦理的诞生、发展32-33
  • (3) 人水和谐生态伦理33-34
  • 2、确立人水和谐的生态美学34-36
  • (1) 中国传统理水文化的美学观念34-36
  • (2) 人水和谐的生态美学36
  • 3、确立人水和谐的道德关怀36-38
  • 4、解构传统水文化,重构人水和谐、生态审美的水文化38-42
  • (1) 消解水的神圣化与奴性化,,赋予水以人格化38
  • (2) 从对水的驯服到对人的驯服38
  • (3) 确立生产关系中资源要素优先的观念38-39
  • (4) 倡导水文化的悲剧反思39
  • (5) 实现自然水景向现代人文水景的转化39
  • (6) 构建亲水的城市水文化理念39-40
  • (7) 树立节水型社会文化理念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敏;;无锡:多少楼台烟雨中[J];中国三峡;2011年06期

2 新望;;从“水文化”的苏南模式到“土文化”的曲江模式[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杨波;;水文化视野下的甘肃水利移民史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王培君;尉天骄;;传统水观念与节水型社会建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黎光成;;伟哉 都江堰[J];青年作家;2011年07期

6 ;灌水的家史[J];男生女生(金版);2006年03期

7 胡连彬;;苏州: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J];中国三峡;2011年08期

8 本刊记者;;全国首届水利艺术节闭幕 河南省代表团载誉归来[J];河南水利;1994年04期

9 常敬宇;;水文化漫谈[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10 黄伟宗;;用“珠江文化”概念与世界和中国对接[J];珠江水运;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君;;关于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几点认识[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蔡朝煌;;浅谈融入水文化理念的莆田北洋水系整治[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荣男;;水文化的演变及现实意义[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周小华;;水文化如何指导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王忠法;;以治水实践为载体 大力提升湖北水文化软实力[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李文芳;;中国水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杜平原;;试论水文化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蒋建军;;弘扬渭河水文化 促进流域社会和谐发展[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叶华;;水文化视野下的长江水法制建设[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史会云;;水文化是促进辽宁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莲蕊;宣传塔里木河水文化 促进人水和谐发展[N];黄河报;2009年

2 韩美琴;水文化 促进人水和谐的文化支点[N];黄河报;2008年

3 薛惠锋 作者系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副主任;弘扬水文化 促进人水和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4 欧阳田军;秀水绕锦城 天青看白云[N];人民长江报;2007年

5 田世民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建立新型水文化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N];黄河报;2010年

6 李景云;弘扬水文化实现人水和谐发展[N];青岛日报;2008年

7 卫爱玲;人水和谐 魅力四射[N];中国水利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朱进星;精神血脉生生不息[N];中国水利报;2009年

9 郑大俊 庄道永 (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应当注意的方面[N];中国水利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潘杰 黄林霞 通讯员 史新明;无锡:追求人水和谐构建灵性城市[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春霞;人水和谐博弈理论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兴茹;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河流建设理论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陈杰;中小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汪霞;城市理水[D];天津大学;2006年

6 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宋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兰;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璐;基于水文化的靖港古镇水景营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敖特根花;从生态视角探析蒙古族水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倪若花;水韵扬州的文化品质探析[D];扬州大学;2010年

5 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徐燕华;开发苏州水文化体育旅游设想[D];苏州大学;2009年

7 冯媛;天府水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颖;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吕茵;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刘虹弦;水脉相连 气韵横生[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1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