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

发布时间:2017-09-24 10:32

  本文关键词: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美学 自然观 自然 名教


【摘要】: 魏晋六朝时期,政治上极为黑暗、腐败,却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人的自觉的时代。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自然;二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三是生命意义上的自然。 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他认为“自然”可以统御“名教”,“无”或“自然”就是道,王弼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试图把“名教”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力图重建“名教”,维护即将崩溃的政治伦理秩序。阮籍认为“自然”高于“名教”,推崇“自然”,“法自然而为化”,将自然作为宇宙的本体,应用于社会领域,崇尚天人交泰,自然而然的社会。阮籍认为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不遵礼法,“外坦荡而内淳至”,反对虚伪的“名教”。阮籍认为“自然一体,万物一体”,并将之应用于上下尊卑的人间伦理、乐论和五官身体中,力图为“名教”寻找先天根据,“陵天地而与浮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通过大人先生遨游宇宙而追求内在自然的无限。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以人性从容为观”,强调仁义道德发自内心;嵇康的音乐理论强调以“和”为乐的本体,而乐的本体又出于自然;在养生论中,嵇康强调人的自然欲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郭象则提出“自然与名教”统一,郭象认为自然就是名教,名教就是自然,取消了自然中的自由内涵;“名教出于自然”调整了“自然”和“名教”的矛盾;“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认为名教是块然自生的,名教中自有乐地,为了弥补对自由人格追求的缺憾,郭象提出了独化而逍遥的人生境界,以明“内圣外王之道”。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远避政治斗争中心,归隐田园,并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为后世士大夫塑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并塑造了两种人格,,一是“久在樊笼里”所具有的儒家入世、济世人格,一是“复得返自然”的道家出世人格。 卢梭提出自然人来对抗社会人,康德提出文化人、道德人来解决卢梭未能解决的人的二重性矛盾,人最终由社会人、自然人向文化人、道德人过渡。从此角度审视,魏晋美学中“名教”与“自然”之辩的实质是社会人、自然人向文化人、道德人过渡。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力图以自然人来规范社会人;阮籍“名教”高于“自然”,力图用自然人来超越社会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试图用自然人来超越社会人;郭象“自然与名教”的统一,即重整名教,做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陶渊明则是自然人向文化人、道德人过渡的典型。魏晋美学中自然观实质回答了“人是什么”,王弼的圣人有情论的“圣人”,阮籍的大人先生,嵇康以自己的行动来践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郭象独化而逍遥的人格,陶渊明的“五柳先生”,都是魏晋士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在魏晋美学中,自然界的自然和生命意义的自然被赋予了自由的内涵,从而成了理想社会、理想人格和人的自由本质的象征。
【关键词】:魏晋美学 自然观 自然 名教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7
  • 第一章 王弼“名教本于自然”17-22
  • 第一节 王弼“名教本于自然”17-22
  • (一) 以无为本 崇本息末17-18
  • (二) 自然可以统御名教18-20
  • (三) “无”或“自然”就是“道”20-22
  • 第二章 阮籍、嵇康“自然”高于“名教”22-35
  • 第一节 阮籍推崇“自然”,“自然”高于“名教”22-29
  • (一) 法自然而为化22-23
  • (二) 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23-24
  • (三) 自然一体,万物一体24-27
  • (四) 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至真也27-29
  • 第二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29-35
  • (一) 越名任心29-30
  • (二) 乐的本体出于自然30-32
  • (三) 养生论中的“自然”思想32-35
  • 第三章 郭象、陶渊明“自然”与“名教”的统一35-46
  • 第一节 郭象“自然与名教的统一”35-40
  • (一) 名教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名教35-36
  • (二) 名教出于自然36-38
  • (三) 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38-40
  • 第二节 陶渊明的自然观40-46
  •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0-43
  • (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3-46
  • 第四章 从卢梭的“自然人”和康德“文化人”来看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46-52
  • 第一节 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过渡46-50
  • 第二节 魏晋美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辩的实质是自然人向文化人、道德人的转化50-52
  • 结语52-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征汉年;刘玲;;习惯权利基本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邱绪胜;;墨家:显学的式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姚小林;;地方立法立项的经济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910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10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