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莱布尼茨美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充足理由律 完善 多样性之统一 美 微知觉 原创性与可理解性
【摘要】:鲍桑葵说,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孕育着使鲍姆嘉通在1750年成为“美学”的正式奠基者的思想萌芽。莱布尼茨是德国美学的始祖。在美学史上,鲍姆嘉通通过给这一现代学科命名“Aesthetics”,而被称为“美学之父”;但是也有学者把这一殊荣授予沃尔夫。但是无论鲍姆嘉通还是沃尔夫承担父系的荣誉,莱布尼茨都是现代美学的始祖。莱布尼茨为这一术语的成形奠定了心理学、认识论的坚实基础,也为整个德国美学的发展铺好道路。在康德之前的整个理性主义美学传统都形成于莱布尼茨的基础之上。 而莱布尼茨在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美”,即多样性统一的原则是其思考的重要原则。不仅作为莱氏哲学基础的单子的概念被规定为一种整合多样性于统一的“力”;而且整个世界被设想为一首伟大的诗,在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构成了具有和谐秩序的统一体。美学的维度充斥在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神学的思考之中。 在十七世纪唯理论的框架下,笛卡尔主义的数学方法和认知的理性主义产生了现实的贫瘠化,凡是那些不能被上升至普遍原则的感觉感知的证据都被排除在外。笛卡尔曾经解释说他拒斥感性认知乃是因为他认为感性认知由价值判断构成,因而不是方法上的而仅仅是主观的。在笛卡尔之后感官的认知力量就被普遍认为是微弱而可以忽略不计的,直到莱布尼茨第一个迈出单纯数学性认知的步伐,为感性乃至美学保留其应有的地位。另外,十七世纪新教神学的教条直接宣判了生活中“美”、“感性”原则的死亡,莱布尼茨另一大贡献在于反对新教神学的负面影响,捍卫了审美领域的合法性。 莱氏美学的基础原则就是充足理由律,即审美判断都有一个充足理由。莱布尼茨的体系由两大真理观支撑: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前者符合矛盾律,后者符合充足理由律。必然真理所符合的矛盾律是科学世界的根本大法,充足理由律则是生活世界的根本大法,它倡导一种仔细琢磨与探讨的精神,去权衡一个原则或者规则的适度性,这种“适度性”就是结合人的生存、生活的意义问题去探讨拥有一个信念的价值问题。审美判断的充足理由律就是这样一条规律。 审美判断是有客观内容的,审美愉悦来自混乱地感知到的对象的完善。审美判断因而是认知的,所以这些判断是有对错之分的。对于莱布尼茨来说,说一个审美判断是完全任意的,仅仅事关个人喜好,就是过早地向无知投降的表现。完全个人的喜欢就如同完全任意的行为。如同对于意志来说,一个我们无法给予任何理由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完全个人的倾好也是不可能的。 莱布尼茨认为美学的核心概念以及主要问题是美,而美存在于对完善的知觉之中;完善存在于和谐,和谐就是单纯体中的多样性;审美批评与审美创作由原则支配,而原则是哲学家探索并且加以系统化而成。因此这些原则可以还原为第一原则;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是对同一价值的不同反应,这一价值就是完善。莱布尼茨把审美反应纳入认识论的范畴进行讨论,详细探讨了微知觉以及我们感官的粗糙性以及整合性问题,为感官如何提供“美”的思维方式寻找认识论的基础。 莱布尼茨用上帝之作品比拟优秀艺术家之作品,用艺术家的创造能力比拟上帝的创造能力。他把想象力构想为艺术中的一种原创能力,一种超越规律和生搬硬套的能力。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既是原创的又是可理解的。艺术作品不是通过机械地遵循业已建立的规律来完成,但是它确实展现了一个多样性统一体的完善性。艺术家创作作品,对于一个主题所选取的表达方式应该有一个充足理由;对于作品来说,设计,即艺术家的构思,对于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正是它提供了整合作品为一个统一体的精神扭力。无论这一设计的意图更偏向于再现对象还是表象内心,都提供了所有构成元素简单相加所不能实现的主题。件作品犹如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我们作为有限的理性的存在,不仅具有类似上帝的理性,而且具有类似上帝的创造力。上帝在多样性中创造了秩序井然的世界,艺术家创造了多样性统一体的艺术作品。 莱布尼茨的哲学遗产影响颇为广泛,如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费尔巴哈的影响,对意志主义者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以及对分析哲学的罗素和斯特劳森、直觉主义的鲍姆嘉通和克罗齐以及道德哲学的罗尔斯和诺奇克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美学影响方面,莱布尼茨的贡献主要在于对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其中包括从沃尔夫、高特舍特、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到门德尔松以及莱辛的整个传统。
【关键词】:充足理由律 完善 多样性之统一 美 微知觉 原创性与可理解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9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莱布尼茨文献缩写11-13
- 绪论13-19
- 第1章 充足理由律——审美判断应当有一个充足理由19-31
- 1.1 背景介绍——德国现代美学的始祖:莱布尼茨19-21
- 1.2 必然真理与形而上学的个体性原则21-23
- 1.3 充足理由律——审美判断应该有一个充足理由23-26
- 1.4 美学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建构作用26-31
- 第2章 美论:美是多样性的统一31-42
- 2.1 美的核心地位以及现代美学中美的衰落31-33
- 2.2 美的定义:多样性的统一33-37
- 2.3 美与愉快的关系37-42
- 第3章 感觉的分析42-54
- 3.1 感官的粗糙性与整体性42-45
- 3.2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45-49
- 3.3 微知觉理论49-54
- 第4章 艺术的分析54-65
- 4.1 艺术家与上帝54-57
- 4.2 完善性——艺术的结构性观念57-60
- 4.3 艺术的结构性观念——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上的系统结构60-65
- 第5章 真、善、美的统一以及莱布尼茨遗产65-74
- 5.1 真、善、美的统一65-68
- 5.2 莱布尼茨的美学遗产——以鲍姆嘉通、康德和赫尔德为例68-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8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丽慧;打开心灵的窗户——评心理现实主义在《人树》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7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1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