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一
本文关键词:“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一
更多相关文章: 刘熙载 艺概 审美表现 审美思维 审美辩证法
【摘要】:刘熙载"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理念,切中了审美创造的基本性能。他的《艺概》,从宏观与微观的无尽性、书不尽言和言不尽意、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三个方面,阐发了文艺作品"意不可尽"的原理;又从"对面旁面落墨"、"借端托寓"、"比兴寄托"等方面,诠释了"以不尽尽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刘熙载关于审美创造的三个重要思想:其一,审美表现是通过具有原生态和全息性的表象显现,给人们提供真体验、深感受,向人的生命律动本真进军;其二,审美思维是通过异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连类生发,打破科学同质归类的局限,可以直接通达理性观念;其三,审美辩证法是在相反相成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反面、对面、旁面,来收到愈相反愈相成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审美表现 审美思维 审美辩证法
【分类号】:I206.2;B83-092
【正文快照】: “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这句话出自刘熙载《艺概·诗概》,未见前人说过。其大意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说“意”是不可以穷尽的,二是说“意”虽然不可以穷尽,但通过“不尽”还是可以达到“尽”的效果的。既说不可以尽,又说可以尽,而且是用“不尽”来达到“尽”的目的,这似乎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蔚;;刘熙载《艺概》论《史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徐林祥;;论晚清学者刘熙载的主导思想与价值取向[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乔树宗;;韵散兼美的古典散文诗——关于辞赋文体之我见[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孙绍振;;情趣与理趣——中国古典诗话中情感的矛盾和统一(一)[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5 欧阳明亮;;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J];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03期
6 黄强;王玉超;;《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陈玉凤;;词品喻诸诗论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J];意林;2011年19期
9 邓正辉;;《聊斋志异》文本中“起承转合”技巧的运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许结;王思豪;;汉赋用《诗》的文学传统[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管仁福;;刘熙载诗论的人文关怀[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胡可先;;刘熙载论李白绎说[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昌余;;神行电迈 横绝六合——试论李白诗歌的超越之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徐醒生;;两汉政论文的经学化[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杨爱国;;从《水浒传》到当代兴化作家群——对兴化地区文学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8 梁超然;;略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臻青;这个人名叫刘熙载[N];辽宁日报;2009年
2 张桂萍;说“文贵有识”[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特约撰稿人 萧雅 晓庆;奇迹,在这片热土上诞生[N];文学报;2006年
4 ;如梦如幻的乡情[N];泰州日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何谓“海上文学”?[N];文学报;2010年
6 吴义勤;兴化何以文风盛[N];文艺报;2009年
7 朱晓慧;古诗词意象的审美机制[N];文艺报;2006年
8 刘忠;今天如何当“作家”[N];学习时报;2007年
9 陆永品;“境界”说平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黄霖;独树一帜的批评史研究[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刘熙载《艺概》及其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4 兰拉成;清代散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福轩;清代赋论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东宾;词体语言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永祥;《左传》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育江;刘熙载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2 元文广;刘熙载《艺概·赋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白静;刘熙载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伟;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晓琳;论刘熙载书论中文学思想的渗透[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超;论刘熙载《艺概》的文学接受思想[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陈志;刘熙载《艺概》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廖妍南;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曹静;刘熙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5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2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