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文化冲突 美学价值重构 感性解放 焦虑 人的价值
【摘要】: 现代社会的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综合,而一切科学的价值都应该是一种美学价值,都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以人的价值为价值。对于审美文化,在其概念已基本确定、现状已基本详述以后,需要做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对之进行批判和重建。审美文化的当代勃兴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分不开的;生产科技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工业化是当代审美文化兴起的历史土壤。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并且促成了个体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这是当代文化和审美活动得以广泛开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对中国当代文化总体性特征的一个概括,审美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三大块。不过,由于所基于的社会现实的不同,这三种文化形态在审美文化意义上的内涵所指不完全等同于传统上对它们的指称。在审美文化意义上,三种文化形态对应的是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历史,不同于过去那一体化的社会背景。 以追寻趣味、崇尚快乐为主要特点的大众文化,它从客观上拓宽了人们的心灵空间,强化了人们的生存体验,为人类的感性解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感性、现实性是人作为一个完整性生命存在的重要特征,自古以来,感性觉醒与审美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以自身那介入和参与的特性凸显了人的身体在文化中的表达,强化了人类的视觉功能,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模式由单一而渐趋全面。大众文化以其感性审美的特点贴近人们的日常心理和情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造成一种近乎狂欢化的场面。与此相对而言,精英文化的处境则显得冷清得多。这样,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就构成了审美文化冲突的第一层面:狂欢与火落。 精英文化更多的是秉承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它力图要做的是通过创作来探讨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载道意识。而大众文化更多的是表现为文化的一种生产体系,它所抱持的观点是设法“让大伙儿高兴”,在人们的高兴当中赚取丰厚的商业利润。由于大众文化沉浸于关心当下而乏于理性的关怀,狂欢的人众又普遍陷入一种孤独和焦虑的状态之中。而冷寂中的精英文化则仍然孜孜不倦地守望着人类的精神理性。这种精神理性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在未来发展之途上的价值关怀。因此,在向未来这一更为深刻的层面,,乏于理想关怀的大众文化再次与精英文化形成对立,从而构成审美文化冲突的第二层面:守望和焦虑。 美学的重建在根本上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在当代历史文化条件下,审美价值新尺度的重铸可以从审美文化的冲突中获取灵感和启发。大众文化以感性审美为其武器,在较短的时间内挤占了精英文化的大片空间。这必有其合理的地方。粘英文化甘于寂寞,在倍受冷落的情况下仍不改其对人类理想精神的守望,进而在孤独而焦虑的大众面前表现出以退为进的坚定立场和顽强力量。这里面一定也有其合理之处。人既然是一种完整性 的生命存在,那么,在具体的文化和审美实践中,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尊重人 的感性,在感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这是“美的规 律”的体现,也是焦虑所由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美的规律”指的是人在通过 实践活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自由规律,它所体现的是主体与其 对象的沟通和融合.焦虑则与其相反,它体现的恰好是主体与其对象的疏离 和分裂。因此,美学重建工作应该从社会现实不断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 寻求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审美文化冲突 美学价值重构 感性解放 焦虑 人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
- 正文7
- 一、 在历史中出场:审美文化出现的背景和成分构成7-11
- (一) 审美文化出现的历史背景7-9
- (二) 审美文化的成分构成9-11
- 二、 审美意识的当代觉醒:审美文化于人类解放的意义11-15
- (一) 人类审美的感性特征11-12
- (二) 审美文化与人的解放12-15
- 三、 狂欢与焦虑:审美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15-21
- (一) 狂欢与失落15-19
- (二) 守望与焦虑19-21
- 四、 是冲突也是契机: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21-26
- (一) 美学重构的历史孕育21-22
- (二) 焦虑与“美的规律”22-24
- (三) 美学价值重构的目标24-26
- 五、 结语:审美文化冲突的策略性26-27
- 注释27-29
- 参考书目29-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先田,陈友冰,岳毅平;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重构[J];江淮论坛;2005年01期
2 李宗桂;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3 李显杰;冲突与交汇──“世纪之交的价值重构和文化选择”研讨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4 齐鹏;人的感性解放与精神发展[J];哲学研究;2004年04期
5 李泽厚,王铭铭,崔卫平,陶东风,周濂;“新闻中国”九月论坛:大众流行文化与价值重构[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7期
6 屈杰,白晋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社会转型透视与依据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黄曼君;精神家园共建:世纪之交的价值重构与文化选择[J];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8 王英琦;价值重构五论[J];文学自由谈;2005年05期
9 黄义武;价值重构:跨世纪的追求[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白水;北京文学研究的新开拓——简评《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昊;冯伟;;价值重构——历史环境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王国坛;;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邓星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张金海;黎明;;媒体演进的价值规律[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6 周珂;侯佳儒;;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戴劲;;从“康德问题”看马克思哲学革命[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9 刘鑫;;纵论地域文化与精神特征研讨北京现当代文学风貌[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渤海证券 交运板块:价值重构带来吸引力[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郑 莹 董 卫;再审程序的价值重构[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赵碧君;价值重构孕育新华升的价值升华[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CPW记者 郭文文 史春鹃;分销商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N];电脑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董凤斌;制度变革加速AH股价值重构[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IT卖场的模式变革与价值重构[N];电脑商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赵碧君;华升股份盘活土地有望增利[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董凤斌;股改公司H股较A股平均溢价15%[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李国旺;信心重塑是价值重构的基础[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中投证券研究所 丁俭邋朱幂;5月A股市场估值分析报告[N];证券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志强;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娟;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4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昌旭;纪录片价值重构[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兴平;西部农村贫困文化变迁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辛鑫;重阳文化历史变迁与价值重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郑正平;从崇高到平实的精神嬗变[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罡;论严复与中西文化价值观[D];西南大学;2006年
7 刘清生;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城市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彦;互动过程中的中国西部农村扶贫文化变迁[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0 花家俊;“镣铐”中的独舞与苦行[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0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5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