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9:03

  本文关键词: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山壮族 三声部民歌 自然生态 人文生态 传承与保护


【摘要】:壮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壮族民歌“活化石”的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有“中国民歌一绝”之称,它风格迥异的演唱技巧,富于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纯粹、地道的壮族语言进行演唱,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的动人魅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壮族群众思想观念有了极大转变,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其发展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笔者多次进入流传三声部民歌的马山壮族聚居地的古零镇安善村,对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论文就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视角对壮族三声部民歌进行审视,分析三声部民歌与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生态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切实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和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对三声部民歌的概述。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民歌的题材、曲调、格式规律、艺术特色等。三、马山壮族地区的人文环境对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岁时节令与三声部民歌,人生礼仪与三声部民歌,民间信仰与三声部民歌,语言习俗与三声部民歌等等。四、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现状、保护与传承。在全球化语境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日渐淡化、流失以至消亡,保护好三声部民歌的生态环境对于抢救、保护、传承三声部民歌至关重要。结语部分主要总结全文,结语之后附上本课题研究的田野调查图片、调查问卷以备查询。
【关键词】:马山壮族 三声部民歌 自然生态 人文生态 传承与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史与现状11-17
  • 一、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概况11-15
  • 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研究现状15-17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17-18
  • 第二章 马山壮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三声部民歌概况18-29
  • 第一节 马山地区的生态环境18-23
  • 一、马山县历史背景18-19
  • 二、自然生态环境19-20
  • 三、人文生态环境20-23
  • 第二节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概述23-29
  • 一、关于民歌23-24
  • 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24-29
  • 第三章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29-43
  • 第一节 节庆与三声部民歌29-31
  • 第二节 歌圩与三声部民歌31-34
  • 第三节 人生仪礼与三声部民歌34-40
  • 一、满月习俗与民歌34-36
  • 二、婚礼习俗与民歌36-38
  • 三、祝寿仪礼与民歌38-40
  •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三声部民歌40-43
  • 第四章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现状及其人文生态保护43-57
  • 第一节 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43-50
  • 第二节 三声部民歌渐趋衰落原因探析50-54
  • 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三声部民歌的冲击50-51
  •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三声部民歌的影响51-52
  • 三、传承人的日益减少导致三声部民歌衰落52
  • 四、民歌传承和保护机制不够健全52-54
  • 第三节 三声部民歌的保护策略54-57
  • 一、保护马山壮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55
  • 二、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55-56
  • 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与保护三声部民歌56-57
  • 第五章 结语57-58
  • 附录 158-61
  • 附录 261-63
  • 参考文献63-66
  • 后记66-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西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审美价值[J];歌海;2005年03期

2 黄滔;;壮族三声部民歌结构规律[J];民族艺术;1988年03期

3 完班代摆;;倾听民歌[J];民族文学;1996年03期

4 ;民歌一束[J];中国民族;1958年03期

5 丁守璞;漫话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族民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05期

6 张光荣 ,江国荣;阿尔麦人(藏族)二声部民歌概述[J];音乐探索;1985年03期

7 薛明;生活·创作·感受[J];音乐探索;1987年01期

8 龙明洪;民歌技法短论[J];艺术探索;1990年02期

9 西川;;北方(三首)[J];诗刊;1992年08期

10 戴鹏海;历史是严肃的──从“王洛宾热”谈到“炒文化”[J];人民音乐;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冬松;;居巢民歌发展之我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徐家桢;;当涂民歌改编问题之拙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马峗;;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张翔;;郫县民歌——汉民族中盛开的一朵奇葩[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姚福祥;;试论水族民歌的形式和韵律[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6 邢孔辉;;简论崖州民歌的旅游文化价值[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7 徐熳;赵琳;;解读十七大:创造无愧伟大时代的河北地方文化精品——以河北昌黎县民歌为例[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8 汤彬;;马山民歌与荆楚文化渊源考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崔立民;;乡间无处不飞歌——浅谈海门民歌的音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初征;;从《欢乐的哈鱼岗》看赫哲族民歌的变化演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满蕾;“八桂风谣”:民歌的盛会[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江风 蓝迅;广西将推出千人唱三声部民歌[N];西部时报;2008年

3 陈哲;珍惜民歌这片沃土[N];人民日报;2001年

4 马纾;民歌的胜利与失落[N];中国审计报;2004年

5 新华社记者 程义峰 文萍;民歌,,拿什么来拯救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李晋;西坪民歌飞出深山窝[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寅成 顾定海;繁荣上海民歌 为世博会添彩[N];联合时报;2009年

8 高定存;从民歌中解读走西口[N];忻州日报;2009年

9 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李红梅;西北民歌美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刘小莽;留住民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金涛;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赵民;歌唱背后的“歌唱”[D];复旦大学;2008年

6 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7 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吕书宝;满眼风物入卜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青青;谈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风格特点[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2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竹岩;昌黎民歌旋律的形成与特点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何统通;分析山西晋南民歌《梦梦》的艺术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萨仁图雅;故事、音乐、文本—科尔沁叙事民歌《韩秀英》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颖;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7 韦夏妮;民歌传播的仪式论[D];广西大学;2011年

8 冷佩坤;资兴瑶族民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琴;湖南莽山瑶族婚俗民歌的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毛俊;中国民族声乐土壤孕育下山东民歌的创新与发展[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001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01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