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0 08:25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属于“后发外生型”,怎样才能让“外发的”现代化转化成为民族自己的现代化?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抗拒的、阻碍的因素化解为推动或促进民族现代化的力量?就成为了这些民族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侗族歌班为切入点,全面考察其结构和教育功能,就是试图通过这一案例从教育学的角度回答上述问题。歌班是侗族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所有的社会成员从小就加入其中,大量的社会性交往依托其得以实现。该组织不仅创造出世界艺术的奇葩——侗族大歌,并且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是侗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种社会组织的形式与结构具有哪些特征?在侗族传统社会中如何运行?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哪些变异?能否成为促进民族现代化的力量?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人类学考察,整个研究过程遵循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研究范式,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门研究相结合,田野调查与功能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个人访谈、入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首先,从历史渊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四个方面对小黄侗寨进行整体描述,揭示了歌班组织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可概括为:依山傍水——稻作农耕;一村三寨——相对封闭;没有文字——以歌传文;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然后,考察了歌班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揭示了传统歌班组织同寨组合的地域性特征、同龄组合的年龄特征和同性组合的性别特征,描述了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冲破婚后无歌班的传统、男性歌班徘徊选择、表演性歌班大量出现等歌班组织的新变化,分析了歌班的内部关系以及歌班与婚姻制度、寨老制度、侗款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并详细描述了歌班组织学歌练歌、鼓楼对歌、行歌坐夜、生产生活互助、宗教祭祀等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歌班组织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侗歌演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社会生产生活常识与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养成、性别角色的形成等几个方面。 基于以上人类学考察和分析,本研究形成了以下见解: 1.参照泛教育理论的观点,结合歌班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将教育活动按照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分为教学模式、情境模式、自学模式和生活模式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对于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教育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构建新的和谐教育。所谓和谐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①教育总是处于“——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螺旋上升式发展之中,新的和谐是对原有和谐的超越和发展。②和谐教育必须发展和谐之人;③和谐教育追求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关键是实现民族传统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和谐共生; 3.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教育不仅担负起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使命,也通过自我调整适应民族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促进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4.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外发的”学校教育的傲慢和偏见不仅影响了民族社会和谐教育的构建,也妨碍了自身目标的实现,并对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现代性发展的因素)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学校教育只有与民族文化紧密契合,与民族社会中的其它教育类型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和谐整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在构建和谐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二是通过研究民族文化及其教育、贴近民族社会生活、吸收民族传统社会中的教育元素等方式,主动适应并扎根民族社会,成为“民族的”学校教育。
【关键词】:现代性 民族性 侗族歌班 教育人类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27
- 一、民族教育与民族现代化的思考与行动12-15
- (一) 民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12
- (二) 民族教育与民族现代化12-13
- (三) 侗族村寨的人类学之旅13-15
- 二、走进侗族歌班15-24
- (一) 研究方法15-19
- (二) 文献综述19-23
- (三) 研究过程23-24
- 三、意义追寻24-27
- (一) 理论意义24-25
- (二) 实践意义25-27
- 第一章 小黄概述27-50
- 一、小黄的历史渊源27-29
- 二、小黄侗寨的文化生态系统29-50
- (一) 自然环境29-32
- (二) 社会环境32-44
- (三) 精神环境44-50
- 第二章 小黄歌班组织形式的田野考察50-73
- 一、歌班的语义分析50-52
- 二、小黄歌班的组织52-60
- (一) 小黄歌班的组织特征52-55
- (二) 歌班组织的新变化55-60
- 三、歌班的内部和外部关系60-66
- (一) 组织名称60-63
- (二) 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63-64
- (三) 歌班组织之间的关系64-66
- 四、歌班与传统社会制度66-73
- (一) 歌班与婚姻制度66-68
- (二) 歌班与寨老制度68-69
- (三) 歌班与侗款制度69-73
- 第三章 小黄歌班活动的田野考察73-106
- 一、歌班的学歌练歌活动73-89
- (一) 歌班所学侗歌的类型和歌曲内容73-79
- (二) 小黄侗歌教学的时间安排79-80
- (三) 小黄侗歌教学的形式和地点80-89
- 二、鼓楼对歌89-95
- (一) 村内寨际“请姑娘”89-92
- (二) 歌班“请姑娘”92-93
- (三) 村际“吃相思”93-95
- 三、行歌坐夜95-98
- 四、歌班的生产生活互助98-101
- (一) 小黄人生产生活的互助圈98-99
- (二) 小黄歌班互助形式99-101
- 五、宗教祭祀活动101-106
- (一) 祭萨101-103
- (二) 果卜岗103-106
- 第四章 歌班的教育功能分析106-126
- 一、侗歌演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107-111
- 二、生产生活常识与民族历史知识的学习111-116
- (一) 生产生活常识的学习111-114
- (二) 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114-116
- 三、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养成116-122
- (一) 歌班的行为规范116-118
- (二) 侗歌中的道德教育118-122
- 四、性别角色的形成122-126
- 第五章 侗族歌班研究的教育学分析126-140
- 一、一种新的教育分类方法126-131
- 二、歌班及其教育功能对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启发131-140
- (一)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131-133
- (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教育133-135
- (三)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学校教育135-140
- 参考文献140-146
- 附录一: 考察计划146-150
- 考察计划一146-147
- 考察计划二147-148
- 考察计划三148-149
- 考察计划四149-150
- 附录二: 调查提纲150-152
- 附录三: 考察路线图152-153
- 致谢15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瑶;;对红河州石屏县的两所学校和富民县小水井村苗族唱诗班的考察——从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看云南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杨莉;卢芝艳;;侗族大歌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J];职教论坛;2009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红;贵州屯堡女性佛事组织运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梁晋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堂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玉芳;京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