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及其歌唱特征

发布时间:2017-05-20 17:01

  本文关键词: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及其歌唱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二人台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同培养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俗称“打玩艺儿”。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台语汇,因此深受这一地区人民的喜爱,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包头市地处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交界地段,是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流行最广泛,群众基础最深厚,也是西路二人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其唱腔及其演唱在流传与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本文主要从包头二人台唱腔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特征进行论述,初步探索包头二人台的唱腔风格。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章:包头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包头二人台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与风格特征。 第二章:包头二人台唱腔及其音乐特征。从包头二人台唱腔的音乐特点出发,分析其唱腔的分类、曲目来源、题材内容、音阶调式、板式与腔体、乐队与伴奏乐器、语言、唱词句式、乐段特征。二人台唱腔旋律和地方语言结合紧密、形式短小、幽默风趣、富于艺术感染力;基本上用的是七声音阶,调式基本上有四种:宫调式,商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基本板式有:[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搓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语言以晋陕方言为基础,唱词口语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以四句体为基础扩展;乐段分为两句体结构、四句体结构乐段。 第三章:包头二人台唱腔的歌唱特征。二人台唱腔的行腔特点有:衬腔、垫字;“对儿字”行腔;真假声结合;高打低唱;低打高唱;闪板刁字;满腔满字;花花腔;滚白。从气息、共鸣、吐字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二人台的歌唱技能。 第四章:包头二人台的传播与传承。从分析二人台唱腔《走西口》的板式结构、行腔特色出发,阐述了民族声乐演唱对戏曲演唱风格的借鉴。 结语:对包头二人台的现状与展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包头 二人台 唱腔音乐特征 唱腔演唱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包头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11-19
  • 第一节 包头二人台的形成11-13
  • 一、包头概说11-12
  • 二、包头二人台形成的政治经济背景12
  • 三、包头二人台形成的地理文化背景12-13
  • 第二节 包头二人台的发展13-17
  • 一、“打坐腔”(1600年-1880年前后)13-14
  • 二、“打玩意儿”(1880年-1947年)14-16
  • 三、“二人台”(1947年-至今)16-17
  • 第三节 包头二人台的基本特点与风格特征17-19
  • 一、二人台的流布17
  • 二、二人台的表演形式17-18
  • 三、二人台的音乐18-19
  • 第二章 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的特征19-43
  • 第一节 二人台唱腔音乐的题材内容、曲目来源、唱腔分类19-21
  • 一、题材内容19
  • 二、唱腔来源19-21
  • 三、唱腔分类21
  • 第二节 二人台唱腔音乐的音阶、调式、节奏、音调、曲体21-27
  • 一、音阶及调式21-22
  • 二、节奏22-23
  • 三、音调23-26
  • 四、曲体形式26-27
  • 第三节 二人台唱腔音乐的板式变化27-31
  • 一、亮调27-29
  • 二、慢板29
  • 三、流水板29-30
  • 四、捏字板30
  • 五、搓板30-31
  • 六、煞板与回板31
  • 第四节 二人台唱腔音乐的伴奏31-34
  • 一、传统二人台唱腔的伴奏乐器31-33
  • 二、吸收到二人台乐队中的其它乐器33
  • 三、二人台唱腔的底锤音乐33-34
  • 第五节 二人台唱腔的语言特征34-37
  • 一、二人台唱腔的方言音调特征34-35
  • 二、二人台唱腔的语言特色35-37
  • 第六节 二人台唱腔的句式及乐段结构37-43
  • 一、唱词句式37-39
  • 二、乐段结构39-43
  • 第三章 包头二人台唱腔的歌唱特征43-52
  • 第一节 二人台唱腔的行腔特点43-48
  • 一、衬腔、垫字43-44
  • 二、“对儿字”行腔44
  • 三、真假声结合44-45
  • 四、高打低唱、低打高唱45
  • 五、闪板刁字45
  • 六、满腔满字45-46
  • 七、花花腔46-47
  • 八、滚白47-48
  • 第二节 二人台唱腔的歌唱技能48-52
  • 一、呼吸49-50
  • 二、共鸣50
  • 三、吐字50-52
  • 第四章 包头二人台的传播与传承52-61
  • 第一节 包头二人台继承与传播的重要意义52-58
  • 一、二人台唱腔《走西口》的板式结构及其行腔特色53-55
  • 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对戏曲艺术演唱风格的借鉴55-58
  • 第二节 包头二人台的传播与传承58-61
  • 一、传统的二人台的传播与传承58-59
  • 二、现代的二人台的传播与传承59-61
  • 结语 包头二人台的现状及展望61-63
  • 注释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69
  • 后记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7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桂云;;《走西口》民歌旋律美学内涵的审视[J];音乐创作;2011年02期

2 郭义有;;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1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国栋;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芳;内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艳花;以“走西口”为题的西部民歌艺术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吴晓玲;论东路二人台的表演特征[D];河北大学;2008年

5 刘洪岩;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演唱形态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颖;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及其歌唱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2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