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09:19

  本文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主体由导论、上下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导论分为两节。前节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思路、视角、方式与目的;后节以关注“间性”的文化研究角度,从文化、个体等内外因子与律论的关系上,考察《梦溪笔谈》律论的产生缘由,回答沈括为什么写作这些内容的问题。 上篇以《梦溪笔谈》的律数条目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考察其象数与律数的关系,,指出沈括具有二重性律数观;探索沈括实积之数的概念本质,指出相关的流行观点均为误说;分析其对《史记·律书》律数的研究,认为沈括早已基本解决了聚讼千年的对这一段律数的定性和校勘问题;上篇最后归纳了沈括律数的概念数本体特征。 下篇以《梦溪笔谈》的律吕条目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考察其阴阳五行与律吕的关系,概括了沈括的阴阳律吕观;认定是沈括第一个提出阴阳二纪十二律的概念,并指出他在“蕤宾重上生”的阴阳理论求证方面,获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果;讨论他首创的另一种阴阳十二律形态,揭示了先秦十二律吕内在规律:探索沈括记录的“六十甲子纳音”,揭示了其律历一体的本质、外显内隐的二重结构和独特的生律之法。此外,下篇对沈括律论涉及到的“八八为伍”、“上生、下生”、郑玄“阴阳六体”、先秦至汉的“六律”、京房“六十律”与“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等说提出了新的观点。 结论提出,沈括律论之说填补了中国古代律学史在北宋时期的空缺,又以其整体性学科形态,启示今人应从文化、哲学和律学等由不同逻辑层次组成的综合视野,去考察中国古代律学理论,因此,我们应对以往被忽视的沈括律论进行重新认识,并对其在中国古代律学史上的贡献与意义予以充分肯定。
【关键词】:沈括 《梦溪笔谈》 象数 律数 阴阳五行 律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1
  • 导论 《梦溪笔谈》律论的研究前提与其文化、个体背景11-27
  • 第一节 《梦溪笔谈》律论的研究前提11-18
  • 一、《梦溪笔谈》的国内外影响11-12
  • 二、《梦溪笔谈》律论的研究缺位与其理论价值12-16
  • 三、《梦溪笔谈》律论的研究思路、视角、手段与目的16-18
  • 第二节 《梦溪笔谈》律论的文化与个体背景18-27
  • 一、宋型文化与沈括18-24
  • 二、宋代士人人格与沈括24-27
  • 上篇 律数的笔砚之谈27-71
  • 第一章 以象数类别纳律数29-37
  • 第一节 象数·宋代象数学29-31
  • 第二节 《笔谈》所体现的象数观31-35
  • 一、在非律数论述中的体现31-32
  • 二、在律数论述中的体现32-35
  • 本章小结35-37
  • 第二章 “实积之数”37-54
  • 第一节 “实积之数”的概念解析37-47
  • 一、实积之数与“律度量衡”38-42
  • 二、实积之义的追溯42-47
  • 第二节 实积之数与黄钟律数8147-52
  • 一、黄钟律数81的产生48-49
  • 二、天道易数8l49-51
  • 三、天文历数8151-52
  • 本章小结52-54
  • 第三章 沈括论《史记·律书》律数54-65
  • 第一节 《史记·律书》律数内容的最初释校54-55
  • 第二节 沈括对《史记·律书》律数内容的释校55-59
  • 第三节 沈括之后对《史记·律书》律数内容的释校59-64
  •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笔谈》律数的本体特征65-71
  • 第一节 从律数的律种归属和附数方面看65-66
  • 第二节 从对“孟康异径管律说”的评注方面看66-69
  • 本章小结69-71
  • 下篇 律吕的笔砚之谈71-164
  • 第五章 以阴阳五行释律吕72-83
  • 第一节 阴阳五行·宋代阴阳五行学说72-75
  • 一、阴阳五行范畴72-73
  • 二、阴阳二气、五行与音乐73-75
  • 三、宋代阴阳五行学说75
  • 第二节 《笔谈》中的阴阳五行观75-80
  • 一、在非律学论述中的体现76-77
  • 二、在律学论述中的体现77-80
  • 1、律学的阴阳五行方法论观77-78
  • 2、气、律合一观78-79
  • 3、律吕的阴阳对待与流行观79-80
  • 4、律吕的阴阳层次结构观80
  • 本章小结80-83
  • 第六章 阴阳二纪十二律83-95
  • 第一节 十二律的“阴纪”、“阳纪”形态83-86
  • 第二节 对阴阳二纪十二律形态的历史寻觅86-94
  • 一、四季十二月的阴阳二分86-87
  • 二、阴阳二纪十二律形态的最初创建87-91
  • 三、阴阳二纪十二律的确立91-94
  • 本章小结94-95
  • 第七章 “八八为伍之误”与上生、下生95-120
  • 第一节 “八八为伍”95-100
  • 一、“八八为伍”之概念及与三分损益法的区别95-98
  • 二、“八八为伍之误”98-100
  • 第二节 上生与下生100-107
  • 一、出自阴阳的上生、下生概念100-103
  • 二、阳上阴下的不易关系103-107
  • 第三节 “蕤宾重上生”107-119
  • 一、“蕤宾重上生”概念的生成与在史籍中的记载107-111
  • 二、对“蕤宾重上生”的阴阳释义111-119
  • 本章小结119-120
  • 第八章 三双阴与三双阳交错对应十二律120-139
  • 第一节 十二律的三双阴与三双阳形态120-128
  • 一、“六吕之间复自有阴阳”的现象120-122
  • 二、新的十二律阴阳形态的提出122-124
  • 三、“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124-128
  • 第二节 三双阴、三双阳交错对应十二律形态的“素材”寻觅128-138
  • 一、汉代双阴双阳四季十二律形态128-129
  • 二、郑玄的“阴阳六体”129-133
  • 三、先秦至汉的“六律”133-138
  • 本章小结138-139
  • 第九章 “六十甲子纳音”139-164
  • 第一节 “六十甲子纳音”的形态、概念解析140-145
  • 一、“六十甲子纳音”之形态140-144
  • 二、“六十甲子纳音”的概念与其特征144-145
  • 第二节 “六十甲子纳音”之溯源145-150
  • 一、“六十甲子纳音”之源145-146
  • 二、京房六十律与其卦爻干支纳音146-150
  • 1、京房“六十律”147-148
  • 2、京房易学的纳甲、建候之说148-150
  • 第三节 “六十甲子纳音”的生律结构方法150-162
  • 一、“六十甲子纳音”的五行序150-153
  • 二、“六十甲子纳音”的左行、右行153-156
  • 三、五行同一行内的孟、仲、季之序156-157
  • 四、“六十甲子纳音”的外显结构157-158
  • 1、阴阳结构157-158
  • 2、五行结构158
  • 五、“六十甲子纳音”内隐结构的生律方法158-162
  • 本章小结162-164
  • 结论 再次“发现”沈括164-169
  • 一、沈括律学思想的贡献及本文的体认164-165
  • 二、沈括律论的贡献及本文的体认165-166
  • 三、本文对相关律学史课题的感悟166-167
  • 四、沈括律论之说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意义167-169
  • 参考文献169-177
  • 附录一 应声与逸调声析释177-188
  • 附录二 《梦溪笔谈》律论条文校勘188-218
  • 一、论律条文的各版本对照189-213
  • 二、论律条文之点校213-218
  • 附录三 中国音乐史论著、教程、词典对《梦溪笔谈》音乐条目之涉论218-239
  • 后记239-24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大同;;六律六吕的单阳双阴交替十二律形态研究[J];音乐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3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