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5:17
本文关键词:“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取“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分析比照,在获得大量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创生背景、思想来源、哲学基础、思想内核等,进行宏观有机动态的理论把握,不仅如此,本文还针对研究对象的创作实际,对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方面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分析,所有这一切,旨在揭示“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核,补足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构建中的理论缺失,为中国音乐美学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全文由绪论、四个部分和结语组成。绪论:阐述了“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缘由:相关的研究现状、学术进程;以及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依据,确立对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山歌社”的创生背景与群体构成。首先,将群体放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求全面、动态观照这一特定时空环境;其次,从群体概念、共存的时空环境、共同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归纳出这一群体具有凝聚力的共性。第二部分:追本溯源“群体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揭示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直接的动力源泉。第三部分:通过群体的创作、言论、理论探索、音乐教育等具体音乐实践的升华、凝练、推演,从“艺术反映现实与音乐服务大众”、“创作价值取向与大众审美诉求”、“注重审美体验与和声民族化实践”、“承续美育传统与推行音乐教育”、“音乐价值判断与音乐批评维度”五个方面揭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核。第四部分:“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与批判,首先,从对历史人物的借鉴、学科发展、研究内容三方面,反映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政治化倾向、民族性时弊、功利性目的角度,阐明其美学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缺失。力求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山歌社”群体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山歌社 群体 音乐美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绪论8-15
- (一) 问题缘起8-9
- (二) 研究综述9-13
- 1. 国内研究现状9-13
- 2. 国外研究现状13
- (三) 研究方法13-14
- (四) 两点创新14-15
- 一、"山歌社"的创生背景与群体构成15-23
- (一) "山歌社"的创生背景15-18
- 1. 时代背景15-17
- 2. 文化背景17-18
- (二) "山歌社"的群体构成18-23
- 1. "山歌社"群体概念18-19
- 2. 共存的时空环境19-20
- 3. 共同的理想追求20-23
- 二、"山歌社"群体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23-32
- (一)"山歌社"群体的思想来源23-28
- 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23-25
- 2. 近代中国新文艺思想25-27
- 3. 前苏联音乐思想27-28
- (二) "山歌社"群体的哲学基础28-32
- 1. 马克思主义辨证哲学29-30
- 2.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哲学30-32
- 三、"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核32-47
- (一) 艺术反映现实与音乐服务大众32-34
- 1. 艺术反映现实32-33
- 2. 音乐服务大众33-34
- (二) 创作价值取向与大众审美诉求34-37
- 1. 创作价值取向34-36
- 2. 大众审美诉求36-37
- (三) 注重审美体验与和声民族化实践37-41
- 1. 注重审美体验37-38
- 2. 和声民族化实践38-41
- (四) 承续美育传统与推行音乐教育41-43
- 1. 承续美育传统41-42
- 2. 推行音乐教育42-43
- (五) 音乐价值判断与音乐批评维度43-47
- 1. 音乐价值判断44-45
- 2. 音乐批评维度45-47
- 四、"山歌社"群体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与批判47-50
- (一) 当代意义47-48
- (二) 理论批判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A:"山歌社"成员人名一览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涛;“山歌社”及其历史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597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