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论1956-1979年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31 10:29

  本文关键词:论1956-1979年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背景 笙曲创作 乐曲分析


【摘要】: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早期的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在以前笙主要为伴奏乐器,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创造,使得笙的独奏曲目,演奏技法等日益增多,给笙增添了许多的活力与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笙曲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民族乐器里成为了一面标新立异的旗帜。演奏一部作品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同样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乐曲的深刻理解也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深刻的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意图,通过乐曲表达的含义才能把乐曲演奏的淋漓尽致。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把三个时期(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7-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77-1979年的文革结束后的全新历史时期)的笙曲创作还原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当中,以社会背景为基础、运用文学意境、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和曲式分析、创作手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导师的指导结合自身学习的经验,对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进行严格的分析。通过对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今后的演奏和教学实践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背景 笙曲创作 乐曲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32.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1
  • 一、1956-1979年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的学术价值及实际意义9-10
  • 二、1956-1979年社会背景对笙曲创作的影响的研究方法10-11
  • 第二章 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时期对笙曲创作的影响11-29
  • 一、概述11-12
  •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笙曲《凤凰展翅》12-15
  • 三、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与笙曲《孔雀开屏》15-19
  •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笙曲《草原骑兵》19-21
  • 五、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与笙曲《晋调》、《水库引来金凤凰》21-27
  • (一) 《晋调》22-25
  • (二) 《水库引来金凤凰》25-27
  • 六、小结27
  • 注释27-29
  • 第三章 1967-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笙曲创作的影响29-54
  • 一、概述29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背景介绍29-32
  • (一)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9-30
  • (二) 红卫兵和大串联运动30-31
  • (三) 上山下乡运动31
  • (四) 动荡中的文化、教育31
  • (五) 中共九大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1-32
  • 三、"文化大革命"与笙曲创作32-52
  •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笙曲《红花遍地开》32-36
  • (二) 工业学大庆运动与笙曲《喜听原油滚滚流》36-40
  • (三) 中越海战与笙曲《我爱祖国的西沙》40-44
  • (四)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与《林海新歌》、《快乐的女战士》44-51
  • (五) "四人帮"的粉碎与笙曲《火车进侗乡》51-52
  • 四、小结52-53
  • 注释53-54
  • 第四章 1977-1979年文革结束后三年对笙曲创作的影响54-67
  • 一、新时期的发展与《欢乐的草原》54-57
  • 二、渔业的发展与《织网歌》57-62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与《挂红灯》62-66
  • 四、小结66-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1-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培O ;浅论胡天泉先生对笙的研究及其作品《草原骑兵》的演奏[J];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2 张跃进;;论笙的“打音”技法在音乐表现中的多变性[J];中国音乐;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598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598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