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基于声学分析的女高音声区划分及换声点确认方法

发布时间:2017-08-12 17: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声学分析的女高音声区划分及换声点确认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声区划分 换声点 一二三谐音强度差 波形包络 谐音个数


【摘要】:在标准录音室内采录三位女高音演唱元音"a"的声音样本,综合分析这些女高音全音域各音的频率、可见谐音个数、基音强度、一二三谐音强度差及包络类型等参量,以这些客观参量为依据,在以往主要以教师主观听觉或歌者自身感受为判断之外,提出一个女高音声区划分及换声点确认的新的客观方法。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关键词】声区划分 换声点 一二三谐音强度差 波形包络 谐音个数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现况调查与研究”(编号10YJC7601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16.1
【正文快照】: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普遍承认在歌者全音域中存在着高、中、低三个声区,每个声区中的各音相对其他声区都有着相近似的音色、强度,这些音的发声状态和方法也相对稳定。同时整个音域中,还存在着不同声区对生理构件及发声方式的不同要求。为此,歌者需要进行喉头位置、气流强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欣;;浅析如何解决声乐演唱中的换声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6期

2 陈海鹰;;声乐教学中声区刍议[J];艺术教育;2010年03期

3 韩华;;歌唱换声理论探析[J];歌海;2010年05期

4 何颖;;男高音“高音”的解决方法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于瑾;;借助美声唱法解决高职学生“拓荒”阶段白声和换声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大巍,夏美君;歌唱换声理论比较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李华东,周鸿雁;谈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几点看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邹长海;无换声区混声训练探索[J];音乐研究;1999年01期

9 姜爱华;孟福强;;歌唱中的“换声”及解决方法[J];艺海;2009年06期

10 韩再恩;;歌唱发声中的换声问题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磊;;浅谈男中音的声乐教学与训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2 胡婉琪;童声训练的“突破口”(未完待续)[N];音乐周报;2000年

3 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4 尹西林;业余团队敢争先[N];音乐周报;2005年

5 杨鸿年;合唱音准训练(二十二)[N];音乐周报;2000年

6 王景彬;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与女高音[N];音乐周报;2005年

7 赵瀛;一支震撼灵魂的忧愁歌[N];音乐周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涛;论男高声的声部各类型的划分[D];青岛大学;2007年

2 李花;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玉亭;中国民族唱法中女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探讨[D];燕山大学;2010年

4 田耕;声乐“半声演唱技巧”教学之我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亮;论声乐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娟;论女声的声部鉴定[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7 王佳佳;歌剧《玫瑰骑士》的角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李翔;莫扎特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晋忠;如何把握好男高音的演唱技巧[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宋歌;意大利浪漫时期女高音咏叹调华彩乐段的演唱技法探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2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62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c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