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0:10
本文关键词: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创作研究
【摘要】:创作于1912年的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是由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在其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1908—1923)所作的一部重要的作品,也是表现主义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观念上采用极端主观的创作理念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中的音乐内容,也的确找到了适用的音乐语言,作品在观念上、形式上都是表现主义音乐真实的体现,以理性来从事技法与结构设计,从另一个视角上为我们阐述了认识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这部重要的表现主义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作曲技法也为二十世纪的音乐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带来了全新的理论观念,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调性音乐深深地思索。 本文对这首乐曲的作曲手法(曲式、旋律、和声、节奏、复调手法等)进行全面分析,并采用比较法将这首乐曲的创作技法同传统调性音乐作曲方法、十二音作曲方法进行对比,进而可以看出作者在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接以及曲式结构力的形成方面有其独特的安排,如:乐曲中大量使用传统调性音乐所不常用的增三和弦、减三和弦等,在和弦连接方面采用非传统和声连接手法来代替传统功能和声进行以及曲式结构力方面的特点方法,其中具有的创新性质的理念、作曲手法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通过细致研究有助于我们洞察勋伯格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思维,打破传统调性观念的束缚,开拓视野。
【关键词】:勋伯格 无调性 月迷彼埃罗 十二音序列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8
- 第一节 勋伯格生平简述6-7
- 第二节 《月迷彼埃罗》在其创作中的地位7
-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本文研究重点7-8
- 第一章 综述8-9
- 第一节 表现主义相关背景8
- 第二节 《月迷彼埃罗》的文学特征8-9
- 第二章 作品的音乐特点9-36
- 第一节 调性特点9-11
- 第二节 和弦特点11-17
- 1、和弦结构11-14
- 2、和弦连接14-17
- (1) 建立在和弦共性特征基础上的和弦间联系14-15
- ① 和弦结构因素14-15
- ② 节奏统一因素15
- (2) 和弦间紧张与松驰的交替15-17
- ① 音与和弦的力度变化15-16
- ② 构成和弦的音与音之间的音程组合16-17
- (3) 相邻两和弦之间音与音的半音倾向性17
- 第三节 曲式特点17-21
- 1、单二部曲式结构18-19
- 2、变奏曲式结构19-21
- 第四节、发展手法特点21-24
- (1) 重复手法21
- (2) 变奏手法21-22
- (3) 展开手法22-24
- (4) 对比手法24
- (5) 再现手法24
- 第五节 复调特点24-29
- 第六节 配器特点29-30
- 第七节 其它方面的特点30-32
- 1、旋律特点30
- 2、节奏特点30-31
- 3、强弱规律特点31
- 4、力度特点31-32
- 5、音程特点32
- 第八节 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关系32-36
- 结语36-37
- 附录37-44
- 1、歌词大意37-38
- 2、一些乐曲的曲式结构38-44
- 参考文献44-46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爽;;由声乐套曲《月光下的彼埃罗》所引发的思考[J];歌海;2009年02期
2 朱家骏;;调性原则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调性、无调性、十二音发展的基本过程简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3 杨荫浏;三律考[J];音乐研究;1982年01期
4 华萃康;无调性技法的缺陷及勋伯格的错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4年02期
5 王丽君;对国内勋伯格及其音乐研究状况的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1期
6 班丽霞;;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3期
7 秦西炫;兴德米特旋律理论的实际运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庄曜;《月迷彼埃罗》——表现主义音乐之表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冶鸿德;;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的技法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杨柳成;;国内有关勋伯格及其音乐的研究综述[J];艺术探索;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672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7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