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合唱作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03:02
本文关键词:贺绿汀合唱作品分析
【摘要】:合唱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圣咏音乐,到现在已是一种有着近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形态。传到中国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批的音乐工作者为中国合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今天的合唱事业欣欣向荣,充满活力。音乐大师贺绿汀,对于音乐事业的突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位当代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与教育家、老革命家,一生都在为音乐事业服务。他所创作的合唱作品为合唱在我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合唱作品在具有艺术性的基础上,大多以发动群众为目的,使合唱具有了大众化的特性,不仅带动了合唱事业的发展,也为鼓舞群众的斗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将借鉴前人所研究的资料,对贺绿汀各时期的合唱作品的分类、题材选择、创作风格、创作特点分别进行研究,并总结贺绿汀合唱作品的创作在中国合唱事业以及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历史意义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主要对贺绿汀的生平作出简要介绍,第二章对贺绿汀的合唱作品进行了分类,一是的抗日战争前的合唱作品,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作品,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合唱作品。每个时期的合唱作品根据所在年代的背景不同,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具有的历史意义也不同。抗日战争前,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劳苦大众深受两座大山的压迫,这时期的电影基本取材于这些时代背景,于是贺绿汀为电影创作的合唱音乐也表达了对黑暗社会控诉的思想感情。抗日战争时期,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音乐,主要以战斗为题材,号召人们奋起抗日,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鼓舞宣传的作用,使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增强了中国人必胜的信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主要以发展为主题,这一时期贺绿汀专注于音乐教育事业,创作的合唱作品题材较为丰富,主要有的古词改编的作品、高亢的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以及活跃的表现国际友好的作品等。第三章主要研究了贺绿汀合唱作品创作特点。贺绿汀的合唱作品具有非常深的民族特性,他注重利用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创作的基础;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够感染群众,富有丰富的真挚的感情;音乐结构简洁明了,,重视以最简洁的音乐表现出最真实的内容;重视将复调的创作技法用于合唱音乐中,促进了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发展;塑造出鲜明真实的音乐形象,贴近于人民生活;因为反映了时代特征而有着重要的革命意义。《游击队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贺绿汀认为自己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第四章主要总结的贺绿汀合唱作品的重要意义及社会地位。 贺绿汀精神能够传承至今,那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名音乐家,而且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老革命家,他所创作的合唱作品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在人们的心里,贺绿汀精神永久不衰。
【关键词】:贺绿汀 合唱作品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
- 一 贺绿汀生平简介7-9
- 二 贺绿汀合唱作品分类及其取材特点与创作风格9-15
- 1 合唱作品分类9-10
- (1)抗日战争前的合唱作品9
- (2)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作品9-10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合唱作品10
- 2 各时期合唱作品的取材特点与创作风格10-15
- (1)抗日战争前的合唱作品10-12
- (2)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作品12-14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合唱作品14-15
- 三 贺绿汀合唱作品的创作特点15-22
- 1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15-16
- 2 具有情感的真挚朴实性16
- 3 严谨规整的音乐结构16-18
- 4 常用复调的织体18-20
- 5 音乐形象生动鲜明20-21
- 6 反映时代特征,历史意义重大21-22
- 四 贺绿汀的合唱创作的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22
- 结语22-23
- 参考文献23-24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等24-25
- 致谢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平;;读《贺绿汀传》[J];上海文学;1988年12期
2 陈浩望;贺绿汀说周璇[J];炎黄春秋;1998年04期
3 马倬;我的恩师贺绿汀[J];音乐天地;2000年02期
4 严农;;硬骨头音乐家 贺绿汀(上)[J];党史天地;2008年04期
5 史中兴;;贺绿汀传(选载)[J];上海文学;1988年05期
6 肖平;来自邵阳的乐坛泰斗——贺绿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陆米强;一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抗日战歌——记贺绿汀留下的《游击队歌》原稿[J];上海档案;2001年03期
8 钱正钧;对老院长贺绿汀的永恒记忆[J];人民音乐;2003年07期
9 严农;;贺绿汀与我父亲严怪愚的师生情怀[J];世纪;2004年01期
10 贺}犕
本文编号:681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8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