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7-08-29 16:18

  本文关键词: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 音乐审美形态 四个维度 “和”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四个维度:音与声“和”、音与心“和”、乐与德“和”、乐与天“和”,四者也概括了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全部音乐审美形态。可见,在中国音乐史上,音乐形态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曰“和”。 音与声“和”面向音乐本体,是音乐之为音乐的艺术性所在,是其他三种音乐审美观的基础。音与心“和”指“美音”与人的自然性情的和谐,其音乐载体表现为以“郑声”、《诗经·风》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乐与“德”和指儒家礼乐和合人伦政治,这一维度在中国先秦乃至整个古代音乐审美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乐与天“和”指以“乐”和合天地,即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顺从反映到音乐美学领域,表现为“天乐”成为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音乐审美最高境界,但二者真义大不相同:儒家礼乐以心性论和“气论”为哲学基础,以人性之善为媒介,联合天、人,而擅长表情达意的音乐就是表现这样联合的最佳载体,另外万物的“生气”和人之“血气”同源,都是宇宙“气”的表现,而古人认为音乐来源于风、气,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音乐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这种“平和”审美观主要表达的是阶级统治下的人伦道德情感,没有看到人的性情丰富多样,忽视了人的自然情感需要,,这种审美观为秦以后的统治阶级所利用,对以“郑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无情地打击;道家“自然”之乐法天地之自然,弥补了儒家忽视自然性情之美的不足,却又“避于天而不知人”,没有看到音乐的社会性。 最后,本文立足于音乐艺术本体,对先秦乃至中国音乐史上四种音乐审美观进行逐一梳理和评价。
【关键词】:先秦 音乐审美形态 四个维度 “和”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3
  • 一、 选题的缘起8-9
  • 二、 国内研究现状9-11
  • 三、 论文的语境11-13
  • 第二章 音与声“和”——立足于音乐去探“和”13-18
  • 一、 字源学角度13-14
  • 二、 律制角度14
  • 三、 五声音阶角度14-15
  • 四、 音域角度15-18
  • (一) 乐器过重15-16
  • (二) 大小相逾16-18
  • 第三章 音与心“和”——立足于人心去探“和”18-27
  • 一、 散落各国的民间音乐——以“郑声”为代表19-21
  • 二、 编入古籍的民间音乐——以《诗经·风》为代表21-27
  • 第四章 乐与德“和”——立足于伦理政治去探“和”27-39
  • 一、 节乐以节“情”27-28
  • 二、 节乐、节“情”以和“德”28-33
  • 三、 乐与政通33-39
  • (一) 以乐治国33-34
  • (二) 审乐知政34-35
  • (三) 唯先王能为和乐35-36
  • (四) 乐与德“和”的巨大影响36-39
  • 第五章 乐与天“和”——立足于天地去探“和”39-48
  • 一、 以礼乐配天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乐与天“和”39-44
  • (一) 人性论指向乐与天“和”39-40
  • (二) 乐与政通指向乐与天“和”40-42
  • (三) “气”论指向乐与天“和”42-44
  • 二、 乐法自然——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乐与天“和”44-48
  • (一) 乐源于道44-45
  • (二) 五音、十二律效法自然45-46
  • (三) 音乐源于自然事物46-48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48-51
  • 一、 总结48-49
  • 二、 思考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介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柏青,孙利军;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之“和”及其三个维度[J];船山学刊;2004年02期

2 蔡仲德;;也谈“天人合一”——与季羡林先生商榷[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5期

3 徐小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蔡仲德;郑声的历史真面目——郑声论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蔡仲德;;郑声的美学意义——郑声论之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侯铁军;和谐美——先秦与古希腊美学的同一性[J];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7 夏滟洲;先秦音乐审美范畴“和”之认识与推衍——兼及对先秦音乐思想史研究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李平;论《周易》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影响[J];孔子研究;2002年03期

9 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冯洁轩;论郑卫之音[J];音乐研究;198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4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54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