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发布时间:2017-08-31 18:17
本文关键词: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摘要】:楚乐是先秦楚人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孕育出来的一朵南方音乐奇葩。楚歌的深情、编钟的奇伟、乐舞的狷狂…一切乐之形式都以幻化般的表象激荡着人们的每个审美细胞。魅力的根源为何?笔者认为对于楚乐之审美取向的提炼阐释是揭开楚乐奥妙的钥匙。因此,本文以先秦楚乐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楚乐审美取向的阐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审美取向隐含于楚乐之形式、音响和行为活动中,就像荣格的“原型”无意识一样,时刻影响和引导着楚族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进而决定着乐之表象的形成。 文章分三个章节论述和阐释。 第一章节将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各个时期的文献史料和物质遗存——出土或传世的乐器、及相关器皿上的乐舞图像和乐舞等资料的展示,,提供较为清晰的楚乐之发展画面。以期在纵向的历史脉络和横向的艺术形态呈现中,表象性的显现楚乐在四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把握楚人特有的音乐审美取向提供史实依据。 第二章是重点部分,将从四个方面来阐释楚乐的审美取向:一、重“情”的审美起点,二、贵“真”的审美态度,三、逐“奇”的审美乐思,四、“悲”性的审美表达。“情”是楚乐之生发的生命起点和动力,“真”的审美态度使得楚乐之情更能随心畅言,而在情的催化下,楚人则取向于用“奇”和“悲”的方式显现自身。因此,四方面构成一个较为体系性的有机结构,它支配着楚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追求和取舍,从而通过感性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来。 第三章则从地理、巫风、思维、历史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楚乐审美取向背后的深层基础和条件。地理自然条件为楚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养料;巫风的传统、原始思维方式为楚艺术真、奇、悲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难能可贵的精神特质;历史因素中,楚族在其历史道路中所经历的两个历史转折时期,偶然但又必然的决定了楚人的发展道路以及惊艳楚乐的最终展现。
【关键词】:楚乐 审美取向 重情 贵真 逐奇 尚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言9-16
- 一、 选题依据9-10
- 二、 楚乐研究综述10-13
-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13-16
- 第一章 楚乐历史钩沉16-36
- 第一节 楚乐先声:深厚的南土文化积淀17-20
- 一、 南楚先民17
- 二、 南音积淀17-20
- 第二节 楚乐孕育:筚路蓝缕的创国初期20-24
- 一、 辟在荆山筚路蓝缕20-21
- 二、 国力甚微乐之不丰21-24
- 第三节 楚乐繁盛:开疆拓土的春秋之际24-30
- 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4-25
- 二、 楚乐繁盛25-30
- 第四节 楚乐成熟:战国时期30-36
- 一、 转折性的护国之路30-31
- 二、 成熟的楚乐31-36
- 第二章 楚乐审美取向之阐释36-62
- 第一节 重“情”的审美起点38-44
- 一、 释义38-39
- 二、 永恒的情主题39-42
- 三、 旋律——情感的重要载体42-44
- 第二节 贵“真”的审美准则44-49
- 一、 率真45-46
- 二、 任真而为46-48
- 三、 自然之真态48-49
- 第三节 逐“奇”的审美乐思49-55
- 一、 “奇”之释义50-51
- 二、 楚歌之奇51-52
- 三、 楚乐器之奇52-54
- 四、 奇心54-55
- 第四节 “悲性”的审美传达55-62
- 一、 “悲”性之所指55-57
- 二、 “悲”之音声57-62
- 第三章 楚乐审美取向之文化内涵62-79
- 第一节 环境因素62-67
- 一、 地貌与气候62-64
- 二、 丰富的物产与资源64-65
- 三、 环境与楚乐审美65-67
- 第二节 历史因素67-71
- 一、 西周时期的“蛮夷”境遇67-69
- 二、 “礼崩乐坏”的强国气魄69-71
- 第三节 巫风传统71-75
- 一、 楚之巫风71-73
- 二、 巫风侵染与楚乐审美73-75
- 第四节 原始思维因素75-79
- 一、 南楚之原始思维75-77
- 二、 原始思维与楚乐审美77-79
- 结语79-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文化因素分析法解析——以楚文化考古学研究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郭建勋;;楚辞 楚歌 楚声[J];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03期
3 李俊;楚音乐文化研究20年(1983-2003)[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4期
4 舒也;;尚情主义与审美自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余甲方;;楚声沿革考略[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李幼平;从出土音乐文物论楚国音乐的演进[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李幼平;;楚系乐器组合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史新民;“巫音”探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李素娥;;《扛神》与“荆楚歌乐”之蠡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友华;;重新认识出土木鹿鼓[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金霞;楚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7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76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