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与技法交融中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探索—浅析本人民族室内乐作品《残关》
发布时间:2017-09-09 16:42
本文关键词:风格与技法交融中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探索—浅析本人民族室内乐作品《残关》
【摘要】: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技法还是在观念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求索着更加广阔的道路和更为深邃的思想。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受西方现代音乐思潮和作品的影响,纷纷寻求探索之路,开创革新之举,借鉴运用西方现代音乐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音响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将人声融入室内乐创作——如乔治·克拉姆的《远古儿童之声》——这一新型室内乐组合。而瞿小松的《MONGDONG》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这首乐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所获得的成功,说明对于西方现代音乐作品及其写作技术技法应该也必须更恰当、合理的使用,而并非盲目地“模仿”或“硬搬”;而且,中国作曲家在不断创新并寻求新声音的探索之路上,还应该“由表及里”地将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音乐当中,创作出“中国的”现代音乐,深层次挖掘出音乐的表现内涵。 作品《残关》是本人的毕业学位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也借鉴加入了人声的使用和民族因素,表达出对家乡浓浓地热爱之情。本文通过阐述20世纪后专业音乐创作所发生的日新月异之变化,从“新因素”和“民族性”这两点出发,对作品《残关》的创作思维作出相关论述,并将作品中的民族因素及人声融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音乐创作思维的阐述和对音乐文本的分析,依据作品片段实例予以论证,说明民族因素和人声特点在整体作品中的重要性及所起到的结构力作用。
【关键词】:20世纪 混合室内乐 人声 民族性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8
- 第一章 20世纪后室内乐的发展和“混搭”现象8-12
- 第一节 纵观20世纪室内乐8-10
- 一、音乐形式的改革与变化8-9
- 二、音色的开发及功能意义9-10
- 第二节 室内乐中的“混搭”10-12
- 一、“好听的”现代音乐10-11
- 二、“好玩的”现代音乐11-12
- 第二章 从《残关》的创作观念到技法及音乐形象分析12-23
- 第一节 创作观念12-13
- 一、美学意义12
- 二、灵感来源12-13
- 三、创作想法13
- 第二节 作品体裁、题材及音色的选择和把握13-14
- 一、体裁13
- 二、题材13-14
- 三、音色14
- 第三节 《残关》音乐形象分析14-23
- 一、旋律特点14-17
- 二、作品结构布局17-20
- (一)、第一部分:1—62小节18-19
- (二)、第二部分:62—114小节19-20
- (三)、第三部分:115-148小节20
- 三、作品的内在结构力20-23
- 第三章 作品《残关》中的民族因素及人声的介入与运用23-29
- 第一节 作品民族因素的引入23-26
- 一、音高构成23-24
- 二、演奏技法24-26
- 第二节 《残关》中关于人声介入的具体实施方式26-29
- 一、基本演唱风格与唱词把握26-27
- 二、念白及吟唱的表现方式27-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宏;声乐与器乐艺术[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赵秦;;民族性: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原动力和精神主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高永谋;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声响及非音乐形式表演[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路琦;;中国新音乐下的“新人声”——由演唱叶小纲《大地之歌》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年04期
5 郭树荟;;探索与困惑——20世纪下半叶上海民族室内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李吉提;关注中国现代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技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魏艳;;关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黎英海;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J];中国音乐;1981年01期
9 梁茂春;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发展概略——探寻外来乐器创作的民族风格[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0 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J];中国音乐学;1986年01期
,本文编号:821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2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