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5:39
本文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陕北民歌 形成原因 分类特点 技巧风格 传承发展
【摘要】: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歌的流传都是最普及、最多样、影响最深远的一类。在我国浩瀚的民歌海洋中,陕北民歌是一枝艳丽的奇葩,它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闪耀着璀璨的光彩。然而,这些曾经有过的辉煌只是过去,陕北民歌演唱水平的现状很是令人忧心忡忡。陕北民歌的今天,断层俯拾即是,甚至有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走向消失的趋势: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不是逐渐老去,就是不在人世;年轻一代受时代、教育、环境和生活经历等的影响,他们只热衷于影视名曲、流行歌曲和校园歌曲,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的时代背景质的变化,使他们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虽然为数较少的青年民歌手们既有着天生的好嗓音,也受过一些专业训练,除了能够演唱一些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真正能走出创新和发展陕北民歌之路的少之又少。 根据陕北民歌的发展态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和欣赏情趣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关注陕北民歌。有研究者只从民歌审美的特征入手,深入到音乐学领域,文艺学领域,美学领域,借助于自己的工作研究平台,将其风格发扬光大;也有研究者从陕北民歌的某一个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谈延安时期阶段的陕北民歌,有的从陕北的民俗事象来研究,还有的从陕北民歌的一歌多次演变规律来说,他们研究角度多样,分析透彻,但都不能从整体上给人一种对民歌的声音感受。鉴于此,本文以陕北地区的民歌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更好的把握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以期陕北民歌更好的走进祖国的千家万户,让中国的每个劳动人民再次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四部分,其中第二、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一章: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陕北民歌是特定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历史、社会、时空交融与汇合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来分析说明,这些因素影响着陕北民歌的风格、内容和社会功效和旋律的形成。陕北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峡谷纵横,常常是这山能看见那山的人,却无法交谈,于是就有了“我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的歌词。正是陕北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当地民歌,广泛而深刻的印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陕北作为陕西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陕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在内的、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不只受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传统因素影响,而且也受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民俗习惯、语言因素等等,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也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第二章:陕北民歌的分类与风格特点。陕北民歌体裁广泛,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小调、和儿歌四大类。信天游、小调和号子可以说是陕北民歌中最有代表特色的体裁。信天游唱词基本格式分为七言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歌词优美、生动、形象;音乐结构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平衡而清晰;曲调发展手法分为呼应式、承递式和扩充式三种;信天游基本上分为高腔、平腔两类,今天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小调与明清所流行的城市市民文学“时调”、“俗曲”有着血缘关系。它具有如下特点:内容纷繁,精粗杂陈;题材丰富,生活面广;歌词句式多样,曲调丰富规范。小调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服务于劳动,是“举重劝力之歌”,是“令旗”,它的曲调、节奏、气质、风格、语言以及歌唱形式都根据劳动作业的需要而变化,从而使号子音乐丰富多彩,形成了若干类型,例如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和采石号子和吆牛号子等等。 第三章:陕北民歌演唱的主要技巧与风格的体现。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如何在舞台上将这份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继续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掌握其音调和语言的特点的基础上汲取风格营养,从演唱技巧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平腔唱法要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把真假声的比例适当加以调整;直音唱法要拉紧声带,不抖不颤,力度均衡,与颤音形成对比;滑音唱法要唱得风趣;颤音唱法要运用很细致;断腔唱法要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衬词衬腔唱法要与音乐结合才能充分表现民歌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歌手的感受和领悟也会产生十唱九不同。 第四章: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陕北民歌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与传播,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风云的变幻,记录着陕北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愈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它才有可能为其他民族所接受,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意义。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传唱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它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本论文以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为研究主线,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陕北民歌的地方风俗习惯、地方方言和当地的民风相结合,以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为原则,从陕北民歌的地域特征、民俗文化、地方方言、演唱技巧等等多方面加以综合研究,使之各个环节协调化、系统化、一体化,这样对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
【关键词】:陕北民歌 形成原因 分类特点 技巧风格 传承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11-18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11-12
- (一) 陕北作为"绳结区域",成为民歌荟萃之地11-12
- (二) 陕北地貌特殊,与民歌同构对应12
- 第二节 历史传统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12-15
- (一) 原始社会,产生了陕北民歌雏形——劳动号子及仪氏歌12-13
- (二) 封建社会,促成了陕北民歌创多种风格13-14
- (三) 延安时期,谱写了陕北民歌的新篇章14-15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15-18
- (一) 儒家文化15-16
- (二) 民俗习惯16-17
- (三) 语言因素17-18
- 第二章 陕北民歌的分类与风格特点18-31
- 第一节 信天游18-22
- (一) 特点18-21
- (二) 分类21-22
- 第二节 小调22-27
- (一) 特点22-23
- (二) 分类23-27
- 第三节 号子27-31
- (一) 特点27-28
- (二) 类型28-31
- 第三章 陕北民歌演唱的主要技巧与风格的体现31-44
- 第一节 平腔唱法的解析31-34
- (一) 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31-32
- (二) 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32-33
- (三) 以假声为主的甩腔演唱33
- (四) 在不同音区用不同的音色演唱33-34
- 第二节 直音唱法的解析34-35
- 第三节 滑音唱法的解析35-37
- (一) 大滑音唱法35-36
- (二) 小滑音唱法36
- (三) 丝弦小调中的滑音唱法36-37
- 第四节 颤音唱法的解析37-38
- 第五节 断腔唱法的解析38-40
- 第六节 衬词衬腔唱法的解析40-44
- (一) 插在正词的中间40-41
- (二) 出现在正词的句中或句尾41
- (三) 出现在完整的词曲之后41-44
- 第四章 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44-48
- 第一节 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44-45
- (一) 语言文化价值44-45
- (二) 历史文化价值45
- 第二节 陕北民歌传唱的现状45-46
- (一) 歌者锐减45-46
- (二) 听众流失46
- (三) 坚守前行46
- 第三节 继承发展陕北民歌的几点思考46-48
- (一) 以活动为载体,继承发展陕北民歌47
- (二) 加强抢救保护,夯实发展陕北民歌的基础47
- (三) 学校开展民歌音乐教育,创新陕北民歌的品牌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静;陕北民歌概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王鹏翔;陕北民歌中的数字修辞[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汪东锋,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4 王建设;;试析区域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宁萌;浅谈民歌演唱的风格把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张君仁;“秦声”初探[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7 修海林;宋代词乐的创作特点[J];音乐研究;2003年01期
8 吕政轩;张军;;陕北民歌抢救与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敏;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838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3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