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浅谈“河湟花儿”的艺术特征
本文关键词: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浅谈“河湟花儿”的艺术特征
【摘要】:“花儿”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以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为中心的回、汉、藏、东乡、保安、裕固、撒拉、土等八个民族中,并向周边扩散至陕西、四川、内蒙古等地区。此外,它还有两个“飞地”,一个是位于天山山脉东段北麓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另一个是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的东干族聚居区。 “花儿”是一种高亢、嘹亮而又细腻、抒情的北方山歌。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物候气象条件、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花儿”无论是在音乐特征上还是在文学结构方式上,都有着共同的地域性特征和鲜明的民族性色彩;又由于当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交错局面,各少数民族既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又通用当地的汉族北方方言,决定了“花儿”令调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花儿”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山歌歌种,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有无数的专家、学者从文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学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这些研究者当中不乏一些外国人;另外,在当地有许多民间歌手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尊称他们为“花儿王”,这一大批出身于中国社会底层的农民歌者,都在“花儿”的传唱领域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正是他们把“花儿”从农村唱到了城市,又从城市唱出国门并登上了国际舞台。所有这些都使得“花儿”这个民间歌种为世人所认识和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何传承又如何发展是当今传统艺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声乐专业的角度来讲呢,既然是歌,它总归是用来演唱的,所有的分析和论述都是为唱得好来做准备的。那么,从专业演唱角度来谈“花儿”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显得更有必要、更加紧迫了。 所以,本论文通过对“花儿”的音乐特征与文学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并结合自身专业演唱背景,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在今后的“花儿”演唱中既能够保持原令调的风格特征,又能够符合当今时代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即: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关键词】:花儿 体裁 音乐特征 文学结构 继承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引言8-9
- 第一章 、概述9-13
- 第二章 、“花儿”的流派和民族属性13-17
- 第一节、“河湟花儿”13-15
- 第二节、“洮岷花儿”15
- 第三节、宁夏“六盘山山花儿”15-17
- 第三章 、“河湟花儿”的音乐特征17-27
- 第一节、“河湟花儿”的音调结构17-24
- 一、三音列结构形式17-18
- 二、四音列结构形式18-20
- 三、完整的五声音阶结构形式20-24
- 第二节、“河湟花儿”的节拍节奏特征24-25
- 第三节、“河湟花儿”的曲式结构25-27
- 第四章 、“河湟花儿”的文学特征27-35
- 第一节、“河湟花儿”的演唱内容27
- 一、情歌27
- 二、生活歌27
- 三、本子歌27
- 第二节、“河湟花儿”的唱词格律27-29
- 一、头尾齐式27-28
- 二、折断腰式28-29
- 第三节、“河湟花儿”的句子节奏29
- 第四节、“河湟花儿”的衬字、衬词、衬句特征29-31
- 一、衬字29-30
- 二、衬词30-31
- 三、衬句31
- 第五节、“河湟花儿”的押韵格式31-35
- 一、通韵31-32
- 二、交韵32-33
- 三、间韵33-34
- 四、随韵34-35
- 第五章 、当今“花儿”演唱的现状35-48
- 第一节、民间演唱与舞台演艺“花儿”的异同35-37
- 一、民间演唱35
- 二、舞台演艺35-37
- 第二节、民间与专业歌手演唱“花儿”的比较研究37-46
- 第三节、结合声乐专业浅谈“花儿”的传承与发展46-48
- 结语48-49
- 参考资料49-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文莉;;试论“花儿”的称谓、起源与发展[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6期
2 赵静;;花儿艺术特征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刘育林;我国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再划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薛正昌;;黄土地上的“花儿王”——马生林花儿及宁夏花儿保护[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薛正昌;;“花儿”三大流派之一——六盘山花儿——张明星与他的花儿析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 张志娟;;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7 魏泉鸣;青海对花儿来龙去脉的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8 吴红燕;;草根“花儿”词作家冶进元[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9 郝苏民;戚晓萍;;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政府主导与“非遗”关系——以西北“花儿”的洮岷流派(南路)流行区KPT村为个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郗慧民;;“花儿”的衬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平;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及其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闫国芳;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林;西北民歌“花儿”的审美文化阐释[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2 王薇薇;试论宁夏六盘山区传统花儿的悲剧性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丽霞;现代传媒与“花儿”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0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7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