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圈中律位构成的音列及其所含“宫”的数量
本文关键词:五度圈中律位构成的音列及其所含“宫”的数量
【摘要】:在由五度圈中的律位构成的音列里,音的数量及其所含"宫"的数量成正比。因为宫—角关系为确立"宫"所必需,而从始发律相生4次之后方能产生高大三度的"角",所以某一音列中音的数量减四,便可得到其所含"宫"的数量,这是采用五度相生律必然会出现的规律。"同均三宫"的理论符合这一规律,实为"七音三宫",此外,还有"六音两宫"、"八音四宫"、"九音五宫"等不同的情况。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关键词】: 五度圈 音列 宫 同音列数宫
【分类号】:J612.1
【正文快照】: 五度圈又称“五度循环”(circle of fifth),即从黄钟开始,按照“隔八相生”的原则,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历经其他十一律,最后回到始发律黄钟的圈。如下图所示: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黄钟五度循环的原理为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朱载X 在《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荣坤;“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2 王耀华;福建南曲宫调与“同均三宫”[J];中国音乐学;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依琪;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伟;;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晓琳;;音乐教学中即兴活动的价值与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刘俊;陈明友;;论气势恢宏的中国唐朝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温丹妮;;从客家山歌看客家源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杨红;儒家音乐思想赏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军;刘学刚;;中国古典舞剑舞审美文化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高丽琴;;推“陈”与出“新”——谈民族风格旋律之继承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9 章佩君;;台州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10 蒲雯丽;;声音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梅;;马头琴音乐与蒙古族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景月亲;单亚莉;;基于知识服务的歌剧《唐璜》专题数据库建设与研究[A];2011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1年
3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付晓东;和谐与协和的历史演进与验证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晋源;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10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卿武明;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作曲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晓勇;中国当代歌剧《苍原》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德华;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 [二八板]类唱腔的差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苗苗;民族声乐演唱在中国音乐剧中运用的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9 杨涛;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基层合唱训练的启示[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昀;论原生态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美学呈现[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J];音乐研究;1981年01期
2 刘勇;何为“同均三宫”——“同均三宫”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00年03期
3 杨善武;关于“同均三宫”的论证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铭志;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a[J];音乐探索;1987年02期
2 林华;浮动的暗香[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赵宋光;以“基音泛音音列”为模型可建立的律学概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王文静;;同属“7”调式木卡姆音列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3期
5 王文静;;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sol”调式木卡姆音列探析[J];大家;2010年20期
6 蒲亨建;;川剧高腔曲牌音乐基本风格——浅论区域音列控制与整体风格规范[J];四川戏剧;1988年04期
7 毛继增;对白马藏人号角式音列民歌的联想[J];音乐研究;1999年03期
8 段蔷,崔旋;《在那遥远的地方》旋律的构成与落谱[J];新疆艺术(汉文版);1999年03期
9 陈荃有;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秦德祥;谈中日民歌调式关系[J];中国音乐;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耀华;;东方部分古典音乐的类型化旋律[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2 张继农;;勋柏格与十二音音乐[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峰;高为杰的浪漫情怀与经典气度[N];音乐周报;2008年
2 松涛;网络动漫下载利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3 上海 王光临;DVD播放跟我学[N];电脑报;2002年
4 周凯模;滇南听歌: 彝族人的“乐作”[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要重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广东 陈学生;摩托罗拉T191手机隐藏功能应用两则[N];电子报;2005年
7 艾瑞;iResearch:暴风整合解霸 挑战影音软件“王座”[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方平邋黄金梅;黄石两项目上榜国家级“非遗”[N];湄洲日报;2008年
9 张剑锋;“工尺谱”演泽中国古代音乐史诗[N];西部时报;2005年
10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甘芳萌;大卫·勒温“转换网络”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6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韩昕桐;亚洲的思维、作曲的冒险[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9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多元材料的有效结合[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2 王文静;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音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莎;石夫《第二新疆组曲》技法形态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小龙;里盖蒂西方时期的复调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5 胡书翰;基于OpenMusic的频谱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汪恋昕;大提琴协奏曲《黎明》作曲技法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高[?;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竹制乐器与越南各民族竹制乐器比较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
8 韩宜芳;诺诺《墓志铭Ⅰ-心中的西班牙》音乐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9 冯杰;探索 求融 出新[D];西安音乐学院;2013年
10 邓越;管弦乐作品《Mi-parti》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884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88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