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 视角 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在历史上,从概念提出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颠覆性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世纪后期和当下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诸多学科的理论带来冲击和改变,其哲学思想更深深的置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活动。后现代社会中基于后现代哲学方法和价值观的教育理论也层出不穷,研究触角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教育理想、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教育理论研究上,都能看到后现代哲学思想的烙印,在丰富教育理论架构的同时,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实践,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我国本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后现代教育理论也被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已落实到了教育改革的实践层面。近几年来至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也已推进到高等教育领域,当务之急是深入的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要加快进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做理论准备。 笔者基于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中观背景以及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现状微观背景分析,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视角出发,引入后现代思维方式,以区别传统的直线性、一元性的现代思维方法,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问题,力求挣脱传统音乐教育理论评价模式的思想束缚,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价值观和独立学术品格的创新性人才、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全面深刻的认识音乐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意义。力图超越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现状中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现状,寻找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教育评价的理论视角,探寻建立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范式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基本脉络为: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观点进行界定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音乐教育评价之间的历史发展逻辑关系,最后着重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尽管本研究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进行了反思,,但不意味着要否定或摧毁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基础和教学评价的固有模式,因为思想发展具有连续性,传统的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评价,适应某一时代的教育需求,符合服从一定的教育理想,是原有线性思想的历史必然结果,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经验结晶,其中一些构成元素在新的视角下被强调、发展和放大,并进行新的结构,将是新的教育思想产生的必要基础,利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进行探究不是要将原有的评价系统推翻,而是对现代评价架构的一种丰富和完善,希望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努力和尝试,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发挥作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 视角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4;G6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一)问题的提出11-13
- (二)研究意义13-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一、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15-21
- (一)后现代主义的时间界定15-16
- (二)后现代主义的词义界定16-17
- (三)后现代主义发展及影响17-21
- 二、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21-32
-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观21-22
- (二)音乐教学评价的特殊性22-24
- 1.教学评价22-23
- 2.音乐教育学评价的特殊性23-24
- (三)研究现状的量与质的分析24-28
- 1.量的分析24-25
- 2.质的分析25-28
- (四)后现代主义及音乐评价的发展研究28-32
- 1.教育评价的历史划分29
- 2.哲学发展的大致过程29-30
- 3.教育评价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关系30-32
- 三、后现代主义对音乐教育评价的启示32-44
- (一)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启示32-34
- 1.强调差异性32-33
- 2.否定权威性33
- 3.消除中心论,提倡平等33
- 4.教育方式的转变33-34
- (二)后现代主义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评价的启示34-44
- 1.提倡对音乐教育评价的反思与批判34-35
- 2.开辟平等、交流的师生对话评价关系35-37
- 3.重视音乐的非确定性,提倡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方式37-39
- 4.主张音乐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化39-40
- 5.拒绝音乐教育评价的标准化,崇尚差异性40-41
- 6.突出体验在评价中重要性41-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易连云,陈时见;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3 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5期
4 冯建;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6 许建领;论后现代主义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7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张楚廷;;后现代教学观对现代主义教学观批评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
9 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年01期
10 于伟,胡娇;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J];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翠荣;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观念解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文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高等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叶怀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岩杰;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6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3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