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陕北民歌的悲苦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23:06
  从陕北的贫瘠、灾难与孤寂出发,充分认同了陕北民歌中所体现的"痛苦"。其次,从文艺作品的悲观主义舞台表现中的普遍追求以及理论研究中的地域差异三方面,列举了"悲观主义"误读的表现与原因。进而对陕北音乐文化中表现出的豁达的生死观、强烈的本我意识及激烈的当下观念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好"为美的审美倾向与民歌的艺术规律,论证了陕北民歌的"非悲观主义"。 

【文章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37(04)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二人转的狂欢化叙事[J]. 赫亚红,李秀云.  戏剧文学. 2018(08)
[2]东北二人转的文化底色[J]. 陈旸.  当代音乐. 2015(05)
[3]1927~1932年间的陕西旱灾[J]. 张玮,秦斌.  民国研究. 2014(02)
[4]演唱形式下秦腔和陕北民歌的关联性分析[J]. 钟梅.  艺海. 2014(07)
[5]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陕北民歌中的情感内涵[J]. 辛雪峰,景志龙.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2)

硕士论文
[1]酬酢与酣歌[D]. 庞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47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247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