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
本文关键词: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湘 创作 中的 五度 复合 和声 体系 探究
【摘要】:正金湘是中国当代严肃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时代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已发表的期刊文章如:〔美〕约瑟夫·麦克里兰著、乔玲译《歌剧〈原野〉怨恨的旋律——金湘的杰作在美首演大获成功》、王西麟《民族交响乐作品的新探索——听金湘"民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黄翔鹏《金湘音乐论文集·序》、赵宋光《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致金湘》、朱践耳《致金湘》、〔日〕玉田俊幸、裕香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音乐创作中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研究——以金湘音乐作品为例”(编号12CD080)成果之一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①魏扬《金湘民族交响乐作品的文化思考》,《人民音乐》2011年第11期,第28页。②〔苏〕尤里·尼古拉耶维奇·霍洛波夫著、罗秉康译《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金湘是中国当代严肃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时代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2 席臻贯;唐代和声思维拾沈(上)——敦煌乐谱·合竹·易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卞祖善;;建设“中华乐派”任重道远——写在金湘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之后[J];人民音乐;2010年04期
4 魏扬;;金湘民族交响乐作品的文化思考[J];人民音乐;2011年11期
5 杨通八;和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透视[J];中国音乐;1995年03期
6 杨通八;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的现代民族风格[J];中国音乐学;1986年03期
7 蒲亨建;乐学与律学关系中的一个疑问──以五度相生原理为例[J];中国音乐学;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波;;建国六十年来和声学教学研究概览[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2 蒲亨建;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真伪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李诗原;;“新音乐”,一个全新的概念——现代主义音乐1949年以前在中国的传播[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4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5 庄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音乐形态研究概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3期
6 季丰来;;儿童钢琴套曲《童谣集》创作技法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1期
7 李岩;;准则·方向·愿景——第三届“中华乐派论坛”(天津)述评(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3期
8 焦杰;;西安鼓乐七音十簧笙的局限及全簧笙运用的趋势[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江江;;西方音乐术语的中国化误释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02期
10 马莉;;钢琴:现代音乐的实验场[J];人民音乐;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4 袁昱;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群;金湘巴松协奏曲《幻》的音乐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窦青;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魏媛莉;桑桐和声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晶;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楠妮;西贝柳斯作品中的北欧风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业芳;基础和声教学中“禁规”的分析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木一;亥姆霍兹《论音的感觉》对我国音乐理论研究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武蓓琳;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范娟娟;探索与收获[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圆圆;试论杜鸣心的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的创作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式锴;;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问题初步探讨[J];音乐研究;1960年01期
2 苏夏;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J];音乐研究;1981年03期
3 杨通八;论和声的广义功能[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4 樊祖荫;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5 郑英烈;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6 王震亚;十二音序列[J];音乐研究;1986年04期
7 鲍·阿拉波夫;和声中的调式因素与功能因素的结合以及转调的一些问题[J];人民音乐;1956年11期
8 黄翔鹏;金湘音乐论文集序[J];人民音乐;1991年06期
9 赵宋光;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致金湘[J];人民音乐;2003年03期
10 于庆新;;紧扣时代脉搏 繁荣交响乐创作——交响乐创作座谈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738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3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