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乐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20:39
本文关键词:云冈石窟乐伎研究
【摘要】: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掀起了民族融合的高潮。北魏音乐也在胡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信奉佛教的北魏统治者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雕刻的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其中雕刻了大量的乐伎图像,本文主要以云冈石窟中雕刻的乐伎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期冀对各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北魏的音乐发展史作出较详尽的描述。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依据石窟开凿的分期,可对石窟中的乐伎图像进行分期研究。在北魏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根据佛教依附皇权的特点及佛教经典考察云冈石窟中所雕刻的乐伎形式及其分类,即分为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雕刻和点缀于石窟四壁有装饰性的伎乐雕刻。将云冈石窟中乐伎雕刻的表现形式与北魏佛教音乐特点相结合,探讨其乐伎形式在石窟中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按照乐器分类法将石窟中的乐器分为弦鸣乐器、气鸣乐器、膜(体)鸣乐器,并进行全面统计、梳理,对乐器来源作细致的探讨,尤其是对气鸣乐器义觜笛和“异形笛”的主要考察,分析出西凉乐的特色乐器与中原传统乐器同时出现在云冈石窟中的原因及意义。云冈石窟中的弹拨类弦鸣乐器与膜(体)鸣乐器、气鸣乐器各具特色,并紧密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再现了北魏各民族大融合背景下对音乐文化的继承、交流与传播。 石窟中还雕刻了不同风格的舞蹈伎,可分为“装饰性的舞蹈造型”和“写实性的舞蹈造型”。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区的乐舞文化差异,在互相交流中彼此影响着,风格各异的舞蹈伎被雕刻于同一藻井,隐喻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共扬佛法的思想。云冈石窟中另有今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斯坦族民间舞蹈中的弹指,b兒痛抵冈煨偷窨,
本文编号:761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6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