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19世纪法国女中音咏叹调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9-02 10:24

  本文关键词:19世纪法国女中音咏叹调在教学中的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19世纪 法国歌剧 女中音咏叹调 教学运用 气息 咬字 艺术表现


【摘要】:女中音是一个比较稀有而且难以训练的声部。19世纪的法国歌剧中出现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女中音咏叹调,这些歌剧中的女中音角色与以往的有些不同,不再是年老的,阴郁的,更不再是男性角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角色的身份的转变,出现了一些年轻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风情、敢爱敢恨、个性分明。作曲家们为她们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咏叹调,这些咏叹调有着优美的旋律,诗意的歌词,剧情中还有激动人心的爱情。如《卡门》、《桑松与达利拉》、《萨福》、《迷娘》等等,这些歌剧从19世纪至今一直都是歌剧舞台上久盛不衰的优秀剧目,剧中的女中音角色的咏叹调也成为了歌唱家们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这些优秀的咏叹调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当时的的政治进程致使文学与艺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作为当时音乐及其发达的国家,变化尤为敏感,出现了法国抒情歌剧和喜歌剧。 19世纪的时候,女中音的声乐技巧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前的阉人歌手虽然在这个时期退出了歌剧舞台,但却形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她们注意气息的通畅自如和音质的优美、圆润,特别是花腔技巧尤为突出,音域也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宽度,当时的女中音歌唱家玛丽勃兰就非常突出,还有她的妹妹维阿尔多特更是用她迷人的声音和表演征服了当时的很多作曲家,致使很多作曲家为她写作了很多女中音作品和歌剧。这一时期歌剧中女中音角色的个性也都是及其鲜明的,卡门、达利拉、发妮等等都不在是典型意义上温良娴熟的淑女了,角色本身的层次更加深厚,更加引人入胜。 法语的语言特点和19世纪写作抒情歌剧的法国音乐家们赋予歌剧中乐感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使这一时期的女中音咏叹调特别的引人入胜,所以在教学中,使用这一时期的法国咏叹调也非常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有了客观的条件作为前提,又有了主观的意愿,很多演唱的基本技能都解决的更加容易。 通过这一时期的三首法国歌剧中的咏叹调来详细论述解决女中音演唱时容易遇到的问题。通过《心花怒放》来训练女中音歌唱中深长呼吸的运用,呼吸的训练是女中音所有发声练习的基础,这首咏叹调乐句连贯绵长,强弱起伏流畅,对呼吸训练非常适用,做分段练习,既可以减小整篇演唱时的难度,让咏叹调片段成为练声曲一般,对症下药;用《永恒的里拉琴》解决歌唱中的咬字问题,这首咏叹调开篇有大幅的宣叙调,如自言自语般。女声中音部音色特殊,声带长,腔体大难免瓮声瓮气,语言的清晰相比于别的声部来讲难度更大,逐字逐句的分析和练习,才能表现出法语的语言特点和音乐的完美结合;用《哈巴涅啦》来开发女中音演唱中的艺术表现力,卡门这个人物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她的经历复杂,性格的层次面也更多,演唱卡门的咏叹调能更大限度的挖掘出演唱者的表演能力,通过二度创作、乐感训练、姿态训练、演唱中的交流各方面全面拓展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 女中音声部非常容易去最求宽、厚、浓、狠的声音效果,这样夸张的音色只能让用声的方式用力过大,而最直接的就是容易导致用声过度的声带病变。还有一些女中音其实是因为一些原因而没解决好高音的女高音声部。通过这样优美的曲目放松她们“坚实”的技法,也会让其听见自己真实的声音,以让她们选择自己真的的声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唱的更科学更合理。 19世纪法国歌剧中的女中音咏叹调是女中音曲目中格外瑰丽的一部分,这三首咏叹调在这一时期大批优秀作品中犹如冰山一角,女中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绝不仅仅如这三点这么具体,但用人性化的作品、丰满的人物性格、优美的旋律来吸引着每个中音声部的女生。通过作品也让最难训练的女中音声部的练习过程变得越发顺畅,这一部分咏叹调是女中音绝好的训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19世纪 法国歌剧 女中音咏叹调 教学运用 气息 咬字 艺术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6.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法国歌剧中女中音声部概况12-22
  • 第一节、19 世纪法国的历史背景12-15
  • 一、19 世纪法国的政治、文化12
  • 二、19 世纪法国的音乐及歌剧发展12-15
  • 第二节、女中音的发展状况15-18
  • 一、欧洲女中音声部发展概况15-17
  • 1、欧洲女中音声部发展缓慢15-16
  • 2、欧洲歌剧中女中音角色的位置16-17
  • 二、19 世纪以来法国女中音的发展17-18
  • 1、女中音花腔唱法的出现17
  • 2、法国抒情歌剧女中音角色的出现17-18
  • 第三节、19 世纪法国歌剧中的女中音角色18-22
  • 一、比才的作品《卡门》18-19
  • 二、圣—桑作品《桑松与达利拉》19-20
  • 三、古诺作品《萨福》20
  • 四、法国抒情歌剧中女中音咏叹调的特点20-22
  • 1、语言的音乐性20
  • 2、旋律的歌唱性20
  • 3、角色的生动性20-22
  • 第二章、19 世纪法国女中音咏叹调在教学中的运用22-39
  • 第一节、通过《心花怒放》训练女中音深长气息的运用22-26
  • 一、气息对连贯乐句轻声演唱时的支持23-24
  • 二、渐强起伏乐句气息的运用24-26
  • 第二节、通过《我永恒的里拉琴》训练女中音演唱咬字26-32
  • 一、语言的准确性26-27
  • 二、语言的歌唱性27-29
  • 三、语气的变化29-30
  • 四、音量的变化30-31
  • 五、音色变化31-32
  • 第三节、《哈巴捏啦》训练女中音歌唱中的艺术表现32-39
  • 一、二度创作的基础32-35
  • 二、演唱中的姿态训练35-37
  • 1、面部表情训练35-36
  • 2、肢体表情训练36-37
  • 三、演唱中的交流37-39
  • 第三章、目前女中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方法39-43
  • 第一节、女中音教学现状39-40
  • 1、学生遇到的问题39-40
  • 2、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40
  • 第二节、女中音教学中的方法40-43
  • 一、确定声部40-41
  • 二、加强基础训练41
  • 三、选择适合的曲目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5
  • 后记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坤;19世纪法国歌剧的“邪恶之花”娇艳盛开[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7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77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