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
本文关键词: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
【摘要】:漫瀚调植根于中国北方草原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是蒙古族、汉族在长期休戚与共的生活中,共同培育浇灌的艺术之花。她是蒙汉人民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一百多年来蒙汉族人民历史思想和艺术的积淀,是蒙汉族人民团结的纽带和象征。 漫瀚调是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糅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歌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点。其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新颖,语言朴素无华,深受人民的喜爱。漫瀚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晋、陕、冀等周边地区也广为流传,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众多学者对漫瀚调的关注与研究,正是由于这一歌种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神韵。 笔者以流行于冀北地区的漫瀚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生成与发展的总体面貌,及其音乐、歌词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对其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存在的价值及对在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启示进行简明的论述。尤其是把漫瀚调艺术置于发祥地鄂尔多斯草原准格尔旗和内蒙古、冀北山区民歌艺术的总体背景下进行审视、探索和研究,反映了近百年来漫瀚调的发展轮廓,弥补了漫瀚调研究中理论深度上的不足。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漫瀚调这一久唱不衰的民族民间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漫瀚调演唱 冀北地区 传承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言9-11
- 第1章 冀北地区漫瀚调简介11-19
- 1.1 产生背景11-14
- 1.1.1 漫瀚调的起源与形成11-13
- 1.1.2 冀北地区漫瀚调的产生13-14
- 1.2 发展脉络14-17
- 1.2.1 解放前漫瀚调16
- 1.2.2 解放后及文革期间16-17
- 1.2.3 改革开放以来17
- 1.3 流行地域17-19
- 第2章 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探究19-35
- 2.1 音乐特点19-24
- 2.1.1 题材及音乐风格19-21
- 2.1.2 旋律特征21-23
- 2.1.3 歌词特征23-24
- 2.2 演唱形式24-26
- 2.2.1 对唱24-25
- 2.2.2 打坐腔式25-26
- 2.2.3 酒席对唱26
- 2.3 呼吸与发声26-30
- 2.3.1 气息的控制26-27
- 2.3.2 嗓音的运用27-29
- 2.3.3 鼻腔的运用29-30
- 2.4 方言的运用与吐字特点30-31
- 2.4.1 对周边方言的运用30-31
- 2.4.2 吐字特点31
- 2.5 戏曲艺术在漫瀚调中的体现31-35
- 2.5.1 一曲多词31-33
- 2.5.2 伴奏器乐33-34
- 2.5.3 音乐唱腔34-35
- 第3章 对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的展望35-41
- 3.1 对美声、民族唱法中有益成分的借鉴35-37
- 3.2 对漫瀚调传承的展望37-41
- 3.2.1 培养传承人,强化传承人的演唱技巧及文化素质37-38
- 3.2.2 漫瀚调发展多元平台的构建38-41
- 第4章 对冀北地区漫瀚调的思考41-50
- 4.1 存在价值41-45
- 4.1.1 文化传播价值41-42
- 4.1.2 娱乐经济价值42-43
- 4.1.3 审美价值43-45
- 4.2 启示45-50
- 4.2.1 对声乐表演的启示45-47
- 4.2.2 对声乐教学的启示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钰;;涉猎宋词一得[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2 袁翔珠;;论民歌艺术中的少数民族习惯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揭冰;;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歌传承[J];学术交流;2009年10期
4 陈樯;浅谈中国民歌艺术[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茜;;浅谈民歌艺术的研究范畴[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2期
6 尚飞林;;保护和发展民歌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由陕北民歌大赛引发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7年05期
7 吴昌;;民歌与民俗——鄂西北“丧歌”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民歌起源应作具体分析[J];音乐世界;1987年09期
9 陈家柳;;侗族民歌艺术及其审美[J];民族艺术;1990年01期
10 乔木;对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几点看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燕;;保护发展民歌艺术的功臣——听専恩凤老师唱歌有感[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2 潘世东;龚玉华;;汉水流域汉民族民歌村民歌文化生态溯源[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潘照东;;开拓 和谐 繁荣——论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4 董茉;;冀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威;;美妙的天籁——黑龙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较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天 整理;漫瀚调艺术的形成、发展及成就大事记[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2 杨连成;“沙田民歌”传人吴金喜、陈社金[N];光明日报;2007年
3 邓明 白培生 欧阳资文 何光晋;嘉禾挖掘和提升民歌艺术[N];湖南日报;2006年
4 记者 路艳霞;国家大剧院迎来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N];北京日报;2008年
5 汪建根;太原:用民歌打造城市名片[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通讯员 肖怡伟邋王军 万金明;桑植荣膺“中国民歌之乡”称号[N];湖南日报;2008年
7 卫平;发扬光大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8 李云平;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不光是艺术家的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李运涛木佳 见习记者张文德;五天“唱”定300亿[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10 何丰伦;家庭相传能否承扬传统文化[N];西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琼;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陈曦;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付培;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高瑞峰;声震高原云逐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艳花;以“走西口”为题的西部民歌艺术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芳;内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杨文娟;音乐文化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5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80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