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的比较
【摘要】: 中国的昆曲和西方的歌剧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在戏剧和音乐方面的集大成形式,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分别体现着个性鲜明的两种文化对戏剧和音乐的不同审美要求。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国昆曲和西方歌剧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较两者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审美和演唱技巧表现上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对于加深东西方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交流,促进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昆曲旦行中的“闺门旦”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如《牡丹亭》的杜丽娘、《长生殿》的杨贵妃。而歌剧抒情女高音的唱法也总是用来塑造一些性格柔美,感情细腻的人物。如《艺术家生涯》的“绣花女”,《图兰朵》中的柳儿等等。中国昆曲声乐技巧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可以说是中外声乐史上的“经典唱法”,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辉煌了几百年,并且还在发展。近年来,昆曲的唱法也引起很多国外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昆曲与歌剧的比较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一些对比,笼统概述,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怀着对两种艺术的热爱,本文着重从审美表现和演唱技巧方面做比较,从女高音的角度,运用“比较声乐学”的方法,将昆曲的“闺门旦”与歌剧抒情女高音进行比较,旨在探求两种艺术形式的精华与相通之处,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新理念,力求以有限的知识为东西方艺术交流添绵薄之力。
【关键词】:昆曲 闺门旦 抒情女高音 审美 演唱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9
- 第一章 昆曲和美声唱法的历史渊源9-11
- 1.1 昆曲与“闺门旦”9-10
- 1.2 西洋歌剧与美声唱法10-11
- 1.2.1 歌剧概述10
- 1.2.2 美声唱法的涵义10-11
- 第二章 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在审美方面的比较11-15
- 2.1 音色审美的比较11-13
- 2.1.1 昆曲“闺门旦”“字重于声”的音色审美11-12
- 2.1.2 歌剧抒情女高音“声重于字”的音色审美12-13
- 2.2 舞台表演上的比较13-15
- 2.2.1 昆曲表演的虚拟性,,歌剧表演的写实性13
- 2.2.2 昆曲的程式性,歌剧的灵活性13-14
- 2.2.3 情感表达上的比较14-15
- 第三章 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在演唱技术方面的比较15-23
- 3.1 气息比较15-17
- 3.1.1 共性15-16
- 3.1.2 个性16-17
- 3.2 真假声与“大嗓”“小嗓”17-18
- 3.2.1 真假声17
- 3.2.2 “大嗓”与“小嗓”17-18
- 3.3 共鸣比较18-19
- 3.3.1 共鸣原理18
- 3.3.2 两种唱法对共鸣位置的追求18-19
- 3.4 咬字与歌唱19-23
- 3.4.1 字正腔圆19-21
- 3.4.2 意大利语言与歌唱21-23
- 结语23-24
- 参考书目24-25
- 致谢25-2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26-27
- 附录 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王争);岳美缇:行走在生活和舞台之间[J];上海戏剧;2004年Z2期
2 王星琦;;藻雪焚香品幽兰——读《中国昆曲艺术》[J];出版广角;2006年02期
3 月河;;2009·苏州:中国昆曲华丽转身——观中国第四届昆曲艺术节有感[J];剧影月报;2009年03期
4 阿杜;;苏商给力 昆曲文化当代传承[J];时尚北京;2011年04期
5 崔琦;;潜心打造曲艺精品[J];曲艺;2008年04期
6 王安葵;;十年树“昆”[J];艺术评论;2011年06期
7 ;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J];上海戏剧;1979年01期
8 ;全国政协京昆室和昆曲界携手保护扶持昆曲艺术[J];中国京剧;2004年06期
9 张泓;;《典藏》,昆曲新“家当” 论《昆曲精编剧目典藏》特色及文化意义[J];上海戏剧;2011年06期
10 顾斌;;昆曲的亮色[J];苏州杂志;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2 丁修询;;论京昆之别[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翁国生;;从戏曲演员走向戏剧导演[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吴天行;;序二[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5 周传家;;我所看到、感受到的《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6 林为林;;从《张协状元》说起[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7 杨红平;;水乡原型、昆曲故里、昆山之路、融合空间——昆山城市特色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授予昆剧《张协状元》“中国戏曲学会奖”的通知[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9 永青;;昆剧《张协状元》2001北京座谈纪要[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10 王恂;;古老南戏绽奇葩——喜看《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宝军;牡丹长生[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刘方;给昆曲传承插上梦想的翅膀[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马子雷;海峡两岸共推昆曲进课堂[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演讲人 刘祯;昆曲与文人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传承昆曲不能走商品化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翁敏华;昆曲:非梦遗花拾年间[N];文汇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成长;昆曲剧目传承 前路犹长[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会 通讯员 王东;王圪W宓睦デ鎇N];农民日报;2011年
9 周传家;天然风韵 本色自然[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宫春丽;情系昆曲 无悔人生[N];中国改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2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3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4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6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周立;意义生产与社会行动[D];复旦大学;2010年
8 潘妍娜;“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的比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娄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4 刘娅静;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峤U
本文编号:860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860959.html